試問歸期未有期
遷台路線:江蘇邳州→台兒莊→南京→揚州→廣州→澎湖→台中
1949年7月13號,見到14、15歲的男孩也被拉出去編兵,有學長率眾吶喊反對,台下的翟士堯雖既憤怒又害怕,仍舉起手臂附和響應。隨後隱約聽見鳴槍,還有學生被刺刀攻擊,片片殷紅使鼓譟一下子轉為靜默。自此之後,翟士堯會瞥見睡在身旁的同學在夜色消失,有的被抓去關禁閉,更有的再也沒回來過。
北京易幟 轉徙江南
翟士堯,1930年生於江蘇邳州,童年時共軍地下人員在家鄉活動特別頻繁,學習成了奢求。1948年1月北京易幟,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於10月投誠,共產黨勢力大舉深入庠序,於是翟士堯投靠父親,進入台兒莊勝利中學就讀。該校校長孫業洪曾為抗日游擊隊領袖,因醉心教育而開辦學校,頗受人民尊敬。
是年春天鬧災荒,生活異常艱難,又見時局緊張,遂決定往南遷校。翟士堯與學校師生先乘火車經徐州到南京,車廂內擁擠不堪,抬頭天空可見,但雨下數日,這期間衣服始終沒乾過。在鎮江修整幾日,再乘船至對岸的揚州瓜洲鎮,停留數月。糧食配給實在有限,焉能餵飽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翟士堯回憶列車靠站時,攤販一見生意上門,紛紛聚攏,然而食物供不應求,學生們索性動手搶奪,嚇得小販一哄而散。1949年6月復由廣州搭登陸艇來到澎湖,寫下一段不堪回首的章節。
713事件個人紀實
軍方承諾學校半受訓半讀書,翟士堯一開始也是不疑,直到編兵後就不能上學的消息傳開,自己也慌了手腳。1949年7月13號,見到14、15歲的男孩也被拉出去編兵,有學長率眾吶喊反對,台下的翟士堯雖既憤怒又害怕,仍舉起手臂附和響應。隨後隱約聽見鳴槍,還有學生被刺刀攻擊,片片殷紅使鼓譟一下子轉為靜默。
自此之後,翟士堯會瞥見睡在身旁的同學在夜色消失,有的被抓去關禁閉,更有的再也沒回來過。為了恫嚇學生,營舍四周架起重機槍,氣氛比作戰時更肅殺。面對軍方可能羅織的罪咎,學生也開始三緘其口,士兵掏出亮晃晃的刺刀脅迫他們,對強制徵兵別再反抗。入伍後訓練艱苦,還要協助構築工事,一天往往要在地下爬行約3,000公尺,背部因此曬傷,疼痛難忍。其他同袍也多半超時勞動,長期營養缺乏,每天都有人倒下去。
不想讓父親掛念,翟士堯提筆寫下家書,卻又怕被查驗,無法說出牢騷與痛苦,亦不敢告知現在身在何方,只好謊稱在新加坡。因粗通文墨,又練就一手好字,被相中在96軍軍部連擔任文書士。1955年隨部隊移防台中干城,並考取稅務學校,正式揮別壓力、恐懼或傷害的歲月。比起未能考進軍校而持續當兵的同學,或是繼續爭取退役欲復學的同袍,翟士堯坦言自己非常幸運。
缘悭命蹇 抱憾終身
翟士堯母親
翟士堯即便思鄉心切,也不願打開收音機,就怕一旦對上彼岸頻率,心又勾起萬縷千絲。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適值從軍職轉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礙於身份不能即刻返鄉,只能以書信聯繫,而老家回信所附的照片,讓積累多年淚水終於潰堤。母親依然健在,在刻意打理下顯得格外精神,那是特地走上一大段路到照相館拍的。好不容易終於盼到返鄉了,母親卻也早一年進土了。
第二次返鄉與親人合影
憶起首次返鄉,街坊鄰居白天不敢來探望,似乎是有顧忌。經親人轉述父親遭批鬥之事,令他費解又感傷。僅有一頃土地,就讓父親被強迫站在地上畫的圈圈裡不得動彈,面頰被打到凹陷。想要上墳,只見先祖墳塋殘破失修,祭拜用紙箔又無覓處,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近一次返鄉,翟士堯發覺父母墳上的洋灰也開始斑駁了,但究竟還有多少時間能為他們修整,聊表遲到的孝心?已是風中之燭的自己,恐怕也想知道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