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運緊緊相連的家族
遷台路線: 南京→台灣台北
胡為真,民國36年底在南京出生,尚未正式取名字之前,母親葉霞翟就先給他取了英文名Victor,因為Victor是勝利的意思,這是為了紀念當時父親打勝中共、克復延安;胡為真正是抗日名將胡宗南將軍之子。
胡宗南將軍在部隊中,非常重視部屬的一切,完全做到部屬怎麼生活,他就是怎樣生活,不會跟士兵有差別。從東征、北伐、剿共,一路都在作戰平亂,像中原會戰等都是很大的戰役,士兵傷亡很多,他就創了一個「傷兵年會」,每年舉辦,胡宗南會寄路費給以前受傷回到家鄉的士兵,讓他可以來到師部。年會差不多持續十天,胡宗南把當地電影院、戲團包下來,讓傷兵任意去看;把最好吃的東西給他們。胡宗南最喜歡提的口號:「無我為大,不要有我;無名為大,外界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最好;下層為大,基層,任何一個機構的基層最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他的部隊常常能夠打勝仗的原因之一了。
胡宗南 民34年 河南鄭州接受日軍投降
以Victor之名
民國42年拍攝的全家福。當時胡為真最小的妹妹尚未出生,其後再也沒機會照全家福,父親就去世了。
胡為真,民國36年底在南京出生,尚未正式取名之前,母親葉霞翟就先給他取了英文名Victor,因為Victor是勝利的意思,這是為了紀念當時父親打勝中共、克復延安;胡為真正是抗日名將胡宗南將軍之子。胡宗南是黃埔一期學生畢業,歷經屬不清的戰役,從東征、北伐、剿共、抗日、直到抗戰勝利,又緊接著國共內戰(也稱戡亂),胡宗南那時在西北擔負相當大的責任(有「西北王」之稱),一直到民國36年,國軍終於把延安打下來。胡宗南帶著愉悅的心情,到南京晉見蔣主席(蔣中正),表示希望可以結婚。蔣中正同意了,歷經十年的考驗,胡宗南、葉霞翟兩人終於成婚,長子胡為真就在這年誕生。
將軍與才女 延宕十年的姻緣
在胡為真誕生的前一年,民國35年,胡宗南回到家鄉,他的日記寫著:「我想到,我的父親已經去世9年了;民國26年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時,他把我罵一頓,說我已經四十歲了還不結婚,對不起我們家族阿。」於是胡宗南就找好友戴笠,請他幫忙介紹女朋友。
葉霞翟,是浙江松陽人,念杭州警官學校時成了戴笠的學生;那時葉霞翟從杭州警官學校已經畢業了,正在上海念光華大學三年級。有一天,忽然接到戴老師的電報,立刻就到杭州老師的辦公室;沒多久,一個相貌堂堂的年輕軍人出現。「霞翟阿,這位是胡軍長,他很有學問喔,你要好好的向他請教 。」戴笠說完就離開,留下兩個年輕人,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胡宗南與葉霞翟
胡宗南非常喜歡葉霞翟,一天之內就見了三次面。過沒多久,又去看葉霞翟,這次手上還帶了一大盆的花。胡宗南說:「為什麼抱這麼重的一盆花呢?如果是送你一束花,幾天後就要丟掉。而這盆花是需要澆灌的,希望你好好灌溉培植。」就在那年,民國26年6月份,兩人訂婚了。沒想到,對日抗戰開始了,因為抗戰可能陣亡,胡宗南不願連累葉霞翟,兩人婚事暫停,這一拖延就過了十年。
抗戰延誤了婚事,卻也讓葉霞翟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戴笠跟胡宗南聯合支持葉霞翟赴美國念書,先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系、威斯康欣大學研究院,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葉霞翟成了威斯康辛大學中,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拿到全額獎學金的學生,也是第一個政治學女博士。民國33年學成,返回中國任教(成都光華大學、金陵大學)。
母子來台 寄人籬下
民國37年底,局勢急轉直下,那時胡宗南總部在西安,拜託好友湯恩伯將軍,請其夫人把葉霞翟和胡為真一起帶到台灣台北。因為是借住,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有一天,陳誠(當時台灣省主席)的夫人,來看葉霞翟,兩人相談正歡時,調皮的胡為真,從窗台爬出來掉到院子裡去,大哭大鬧。陳夫人說:「我看這樣不行,你這地方太小了,請辭修(陳誠)想辦法幫你們配個房子。」後來就配到了大安區,當時有一套省政府蓋的房子,母子倆就搬了過去,在這裡一住就幾十年了。
母子當時跟著湯恩伯的夫人一起搭船來台灣,人很多、很擠。最主要是惶惶不定,因為是臨時出來,母親只帶了很少的東西,像是一些嬰兒用品。胡為真記得幼年的時候,每次家裡吃飯都要生柴火,然後用煤炭,把炭烤起來才能開始煮飯菜,當年剛來台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
家訓:勤儉生活
胡宗南將軍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孩子也是,可以說是一個樸素的家庭。台灣夏天熱,家裡的電風扇是聲音很大那種;雖有裝窗簾,但窗簾非常舊一拉隨時可能會破。胡宗南那時已經是二級上將,他的家居生活是這樣,母親卻甘之如飴。
幼年時,胡為真家裡沒冰箱,父親的忠實部屬,羅列(當時的陸軍總司令)好意叫人送了一台美製的二手冰箱到家裡來。那晚,父親從辦公室回來,看到冰箱,指著母親說:「這什麼意思?」母親說:「羅先生叫人送來的,是二手冰箱。」父親很威嚴、臉一擺說:「不可以,要送回去!」母親很清楚家裡需要冰箱,吃完剩菜、剩飯要放阿;只好回答:「好,我明天打電話。」父親第二天上班去了。母親想盡辦法,用拖延的方式才把冰箱留了下來。胡為真記憶深刻,牌子是PHIRCO,很舊的一台冰箱,用了好多年。
胡為真13歲時,有一天穿著一件破汗衫,被父親看到了,哈哈大笑。父親沒說不可以穿破汗衫,轉了幾圈,幾分鐘後做了一條打油詩給他:「行年一十三,常穿破布衫;縫補又縫補,難看真難看!」講完父親又哈哈大笑,他不覺得這個東西不好,他給胡為真的觀念是:「絕對要勤儉生活。」
遵循禮記儒行篇:忠與信
胡宗南將軍生平服膺「禮記」儒行篇;講一個人最主要的價值觀是忠、信,以及禮。所以胡宗南給孩子們的教導,特別重視忠跟信。胡宗南出身農家、父親懂得一點中藥也是中醫,家裡有薄田數畝,位在浙江西北邊。民國十三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原本在家鄉教書的胡宗南,非常嚮往,進而考取黃埔軍校第一期。他相當忠於國父孫中山的思想;民國13年 6月16日開學典禮時,孫中山先生講了很長的一篇演講。主要內容就是做為一個革命軍人,要效法革命黨員。黃花岡烈士就是最好的榜樣,不怕死,就是所謂的「死節」。
胡宗南與蔣中正
胡宗南第一次出去作戰,就給同學寫了遺書。他說看到老百姓生活這樣苦,我非常非常痛心;我們獻身革命,所做的是什麼?就是要救他們。所以這次出發作戰,我寧願戰死。「我寧願戰死」是他一輩子的想法,他恨不得在戰場上為國家犧牲,這是他一生所抱持的崇高目標,也就是馬革裹屍,他認為這是軍人最值得、最終極的價值。
後來胡宗南到台灣當了澎湖防衛司令,最重視的就是國父誕辰,每年元旦都是宣揚國父思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然後,他也忠於領袖,把蔣中正當作他父親,忠於他、愛戴他,他交辦的一切徹底執行。至於忠於國家,自然不在話下,所以胡為真與弟弟妹妹也是一樣,毫無疑問接受父親的教誨忠於中華民國。
父親重視守信,對小孩也一樣。小妹妹五歲,眼睛開刀,要休息一個禮拜。父親送她去醫院,答應她:「小明,爸爸每天會來看你。」第一、第二、第三天都來了,到了第四天時間到了卻遲遲未現身。母親叫妹妹先睡了吧,妹妹堅持要等爸爸。到十點多時,父親果真出現了,對於五歲的小孩他也不失信。
對胡為真也是如此,答應的一定做到。胡為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看完了,很想看看水滸後傳,是另外一個人寫的「蕩寇誌」。父親說好要幫他買,過了兩個月,都沒有消息,胡為真心想父親一定是忘記了。有一天晚上,父親回到家跟他說:「今天我到了台北最後一家還沒打烊的書店,沒看到你要的這本書。」原來父親還是記得的、守信的。這些事情給了胡為真與弟弟妹妹非常好的榜樣。
苦軍民之苦 無我為大
胡宗南慰問受傷官兵
胡宗南將軍在部隊中,非常重視部屬的一切,完全做到部屬怎麼生活,他就是怎樣生活,不會跟士兵有差別。他在西北最寒冷的天氣,絕不戴手套,以致於手上都是凍瘡。平常行軍時,部屬營帳若是還沒弄好,他自己也不會進到營帳去。
從東征、北伐、剿共,一路都在作戰、平亂,像中原會戰等都是很大的戰役,士兵傷亡很多,他就創了一個「傷兵年會」。部隊裡受傷的士兵沒辦法繼續當軍人,他一定幫士兵回鄉去,讓他們能在當地立足。陣亡的士兵,如果有家人小孩,就幫助他們上學。每年辦「傷兵年會」,寄路費給以前受傷回到鄉裡的士兵,讓他可以來到師部。差不多一個禮拜十天,傷兵都來了,他就把當地電影院、戲團包下來,讓傷兵任意去看;把最好吃的東西給他們。每天安排政治課,主要目的是希望這些當年最好的士兵、良兵,回到鄉下去要作良民,作老百姓的榜樣,將政府的政策貫徹。他不但提供路費、還給相當的薪餉,所以這些傷兵都非常樂意參加。這是他每年的大事,一連辦了八年,直到抗戰終期,沒辦法繼續才停止。
父親胡宗南最喜歡提的口號:「無我為大,不要有我;無名為大,外界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最好;下層為大,基層,任何一個機構的基層最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他的部隊常常能夠打勝仗,也是他能升遷快速的原因之一了。
期望死於戰場 卻因為愛回來
胡宗南與葉霞翟
民國39年,胡宗南將軍撤退到台灣,先後組織大陳游擊隊、擔任澎湖防衛司令,還曾經親自跑到大陸去。蔣公兩次要給他工作,他都以病為由拒絕;說他有心臟病不做這些,但如果是打仗他就要去。到民國50年,胡宗南寫信給金門防衛司令(他的老部屬劉安祺),依然是同樣的想法;跟他說今年如果共匪蠢動,馬上給他電報,朝來出發、晚上就到了。這些內容都是父親去世後,胡為真才知道的。劉安祺將軍讓胡為真把父親寫的這幾封信,抄下來再還給他,因為這些信都是他珍藏的寶貝。
胡為真認為,父親最大的痛苦,就是明明打勝仗,繼而內戰,最後卻丟掉大陸,為國軍捐軀的中將少將十幾、二十個,他自己卻沒有自殺,搭上飛機到台灣。幾年前胡為真整理書信發現,父親將母親所有寫給他的信,都珍藏在一起。胡為真才知道,父親當時不得不上飛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母親在民國39年初寫給他的信說:「你如果在西昌陣亡戰死或自殺,我一定在台灣自殺。因為我跟你的命運是完全在一起的。我在台灣自殺,會把我們的小孩(就是胡為真)送去加拿大,我舅舅那邊。」
那時候,大家認為中共就是蘇聯國際共產黨的附庸,母親信上寫得很清楚不讓兒子作蘇聯的奴隸。寫了這信給我父親,等於是一個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終於明白了當時羅列講的那些話,胡宗南的部下把他推上飛機時,他很不情願,但是他不希望我母親在台灣自殺,所以才走上飛機;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他非常愛我母親。
父母一樣愛國 無私
從小胡為真與弟妹見到父親的時候非常少,父親不是在前線,就是在辦公室,經常不在家。大部分的教導都是來自於母親,胡為真的意識形態,是母親所形塑成的。母親對他的教導非常嚴格,小時候不小心講句粗話,就被打得簡直是不可想像,如今都七十多歲了,胡為真都還清楚記得。胡為真對母親充滿敬意,不只是愛母親,更是非常尊敬她,覺得大時代的女性很了不起。
母親有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就是她非常愛中華民國。民國51年那年父親去世,胡為真14歲。那天跟母親去做禮拜,蔣公的侍衛跟我母親講,做完禮拜留下來,到官邸來吃飯,蔣公、孫子蔣孝勇都在。蔣夫人講話了,她說:「胡太太,宗南去世了,你心情很壞,換個環境吧;我幫助你們換個環境,送你們到美國去。」沒想到,母親的回答非常堅決、迅速:「謝謝夫人,我要我的孩子在台灣受到完整的中華文化教育,所以我希望他們大學畢業後,再到國外去。」
在父親、母親都去世多年後,胡為真帶小孩去澎湖看父親的銅像。當地有一個老士官還健在,跟他說了一個他從不知道的故事。他說,當年你父親每月拿到薪水,就分三份,一份留在辦公室、另一份給部屬。另外三分之一,寄到台北給我母親,我們三個兄弟姐妹就靠那三分之一的薪水過活。胡為真聽了感到相當訝異,繼續詢問,是否還能跟這些部屬聯繫,輾轉找到一個梁老先生,退休很多年,住台南。回到台北後,胡為真打電話過去,一聽到是胡宗南之子,對方就沒聲音,原來他在電話那頭就哭了。兩天後,他的兩個兒子到辦公室見胡為真,說他們的父親交代,不管有什麼事只要胡為真交代,都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胡為真回想起來,為什麼每次母親收到薪水,都不是很快樂,因為家用不夠。父親又不願母親出去教書,她就寫稿子、賺稿費,才能使家庭過得去。第一次、第二次被退稿,原本是留美的博士,寫散文卻沒有被接受,母親跑去房間傷心的掉眼淚。孔老夫子講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我母親真的是困而知之。以後成了有名的女作家、教育家,反而是艱困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本領。
父親去世後,母親協助創辦文化大學,當了文化大學家政系訓導長,管所有學生。每年過年過節,就把所有學生請到家裡來,作菜給他們吃,學生都親切的叫她葉阿姨。幾年前,文化大學有位老教授王士儀,他跟胡為真說,這幾年來他一直有件事耿耿於懷。王士儀說有次辦活動錢不夠,想請訓導長資助,母親當著他的面把皮包打開說:「你需要多少,就自己拿。」那時王士儀年輕,心想訓導長是上將夫人,這點錢不算什麼吧,他就毫不客氣地把裡面的錢全都拿了。後來才知道,這些是訓導長家裡的菜錢。所以他一定要告訴胡為真這件事情,以表達歉意。
原來,不只父親如此作風,母親也是如此作風,胡為真更加佩服自己的父母了。
外交沙場上的大丈夫
父親胡宗南將軍征戰沙場近40年,跟兒子不聊軍事,只講做人基本道理。胡宗南民國51年因病去世,大概是民國48年,去世前三年,父親跟他講了這些話,深深影響了他一輩子,當時胡為真十一、二歲。有一天,父親忽然把胡為真叫住,問他以後要做什麼,他回答:「我以後要像你一樣當軍人。」胡宗南笑了,他說:「你要做大丈夫。」他說大丈夫是對人民有貢獻的,像醫生、科學家。胡為真本來真的要做科學家、做工程師的;沒想到保送了政大,改變了一生整個方向,成了外交官。
又有一天父親問胡為真:「一日之計在什麼?」我說:「在於晨。」「一年之計在什麼?」我說:「在於春。」他接著說:「那我告訴你,一生之計在於青年,青年就是十歲到二十歲之間。你十一、二歲,所以要好好努力唸書。」於是,不像其他少年去玩耍,胡為真每個週末都到圖書館唸書。
胡為真認為不論是後來的教書、做事,都是靠那時候努力的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走上外交是原本想像不到的;當年保送政大時,老師建議他選擇外交系比政治系好,因而選了外交系。現在沒有軍事上的作戰,但是有外交上的戰場,踏入了外交,真正是為國家作戰。幾十年來,胡為真在海外外交沙場,爭取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尊嚴絕不妥協;後來又有機會擔任國安局國家安全工作,胡為真自豪在他所服務的期間,國安、情報方面都相當好。
沒有違背父親的期望,在外交沙場上征戰了40年,胡為真成了真正的大丈夫。
────────END────────
人物簡介:
胡為真,前任國安會秘書長。(民國36年)1947年12月,南京出生。浙江省孝豐縣人(今湖州市安吉縣)。在外交及國安單位工作近40年。學歷: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碩士、南非斐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曾任駐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代表、政治大學副教授、國安會秘書長(2010.2-)、總統府資政(2012.10-)。現為中美文經協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父親是陸軍上將、抗日名將胡宗南(1896.5.12-1962.2.14),有「西北王」之稱,是蔣中正信任的愛將、投身戰場奮戰近40年。黃埔一期學生,歷經東征、北伐、剿共、抗日、戡亂、保臺。14歲時,父親胡宗南離世。母親是教育家葉霞翟女士(1913.5.19-1981.8.10)。是留美博士,曾協助創辦文化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民國56年起擔任校長,長達13年,也是該校首位女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