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代的一縷山東老靈魂

06月 24, 2019 人物故事:趙書德

家族遷臺路線:山東→青島→臺灣基隆

 

「我小時候的零食不是餅乾,是蔥段、蒜段或者小黃瓜。」趙書德笑說,雖然是九○後新時代的年輕人,骨子裡卻扎實地承襲祖輩從山東帶來的飲食習慣,這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祖孫關係緊密的緣故。兒時吃的餃子、麵條、饅頭,全是爺爺奶奶手工製作,因為倆老經歷過戰爭,認為把自己餵飽很重要,所以謹慎要求子孫必須學會製作方式,這讓趙書德對麵食、饅頭特別挑剔,常以美食鑑賞角度評析:「學校營養午餐的冷凍小饅頭只是麵包而已,真正的饅頭是又大又有層次的!」

 

九○後年輕人與祖輩的關係通常較為疏遠,趙書德卻有些特別,祖孫關係親密,「我六歲時父母離異,就跟著爸爸回高雄和爺爺奶奶同住,他們常常拉著我講故事…」趙書德說。對爺爺奶奶而言,孫子像是家族生命的延續,便將此生波瀾壯闊娓娓傳遞,盼書德代代傳下。

 

大婚後的離別

 

爺爺奶奶來自山東即墨,兩家祖輩世交,從小給兩人訂娃娃親。爺爺19歲、奶奶16歲時,國共內戰爆發,戰亂時期許多家庭為了延續香火,都會設法湊錢讓最小的孩子搭船逃難,因此家人替兩人倉促成親,沒有歡天喜地的設宴,也沒有洞房花燭的溫存,成親後大人湊了錢,趕緊送小倆口到青島,準備上船逃難到台灣。

 

爺爺奶奶在基隆港下船,國民政府盤查身分後,先將兩人分配到官方宿舍,宿舍非常狹窄,只能放一張床一個洗手台,居住環境很糟。所幸奶奶會縫紉,政府安排奶奶到高雄國軍被服廠工作,一家人搬到高雄青島新村居住,總算安定下來,有個像樣的家。

 

小倆口生活貧困,爺爺靠打雜工掙辛苦錢,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生活才有了改善。當時內憂外患,政府戒備心高,打算將高階幹部全換成外省人,爺爺的同鄉得知,介紹爺爺報考警察,爺爺順利考上督察,家中經濟也得到紓困。不過爺爺因此長期外派到基隆,只有假日才能回高雄看小孩,短暫與家人相聚。

 

傳承紮實的山東飲食

 

「我小時候的零食不是餅乾,是蔥段、蒜段或者小黃瓜。」趙書德笑說這是爺爺奶奶在山東的飲食習慣,兒時吃的餃子、麵條、饅頭,也全是爺爺奶奶手工製作;因為倆老經歷過戰爭疾苦,認為吃飽很重要,所以要求子孫必須學會製作麵條、饅頭等主食。吃慣了爺爺奶奶的手藝,自己也學了一手,讓趙書德從小對麵食、饅頭特別挑剔,常以美食鑑賞角度評析:「學校營養午餐的冷凍小饅頭只是麵包而已,真正的饅頭是又大又有層次的!」

 

過年是趙家最重視的節日,晚上八點,一家老小準時圍著餐桌,不是吃年夜飯,而是挽起袖子,拿著奶奶桿好的麵皮,挖一杓肉餡開始包水餃。爺爺還會要求包好的餃子一定要能站立,也不能清點總共包了多少顆,因為餃子象徵元寶,代表一整年的財富。

 

趙書德:「爺爺奶奶非常注重守歲,年夜飯一定在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時吃,小孩肚子都會很餓。」吃完年夜飯就是拜祖先,備齊一杯酒、三碗水餃、蔥、蒜段擺放供桌,拜拜前先在地上撒酒和餃子湯再祭祖;三碗餃子湯在大年初一結束前都不能碰,因為爺爺奶奶深信祖先會回來一起吃。

 

隔著電腦螢幕認親

 

爺爺奶奶到台灣後,因為無法與老家聯繫,只能猜想家人狀況,他們認為家族是地主,應該會受到文革迫害,沒人能存活,倆老絕望的心思,因此即便兩岸開放探親,也都沒回山東。直到2014年,一位同鄉回東北探親,遇到奶奶的弟弟,奶奶的弟弟一直都在尋找奶奶的下落,託付同鄉請他回台灣幫忙尋找。同鄉回台灣時特地到奶奶家,唸出弟弟的名字:「老鄉,這名字你認不認識啊?」奶奶一聽驚喜不已,高興地回答:「那是我弟弟!」

 

姊弟透過網路視訊互相確認身份,終於聯繫上了!隔著電腦螢幕,對彼此四五十年的掛念,全融成淚水,倆姊弟感動得痛哭流涕。2014年家族人湊了些錢就讓爺爺奶奶去黑龍江探親。奶奶當年倉促離開家鄉後不久,哥哥弟弟也一起逃出家鄉,但不幸的是哥哥在逃亡途中過世了,弟弟被共產黨抓走送到黑龍江,因為家裡是地主的關係,僅存的家人都淪為黑五類了。

流淌叛逆血液的外公外婆

 

民國38年底,外公外婆帶著三個傳令兵一起搭上淮河號準備撤退台灣,航程中不知為了什麼,兩人吵得不可開交,兩顆石頭硬碰硬,誰也不讓誰。外公一時氣憤,下令傳令兵把外婆丟下船,不准抗命!外婆被抬起,活生生地丟到海裡了!外婆的傳令兵見狀,立刻將她救起,不服輸的外公再次下令,雙方激烈得一來一往,直到傳令兵受不了,哀求兩位停止,外公外婆這才「休戰」。

 

趙書德與母親的關係沒因父母離異而疏遠,母親的故事、外公外婆的過往,趙書德同樣細細珍藏。

 

外公是浙江金華人,家裡是地主,受過職校教育,外公的父親是村長。八年抗戰時期,日本人到村里燒殺擄掠,外公對戰爭的暴行感到悲憤,決心報考黃埔軍校保家衛國。外婆是湖南人,祖上有人當官,家境小康。當時吸食鴉片的風氣在村裡漸長,外婆的母親為了讓女兒遠離染缸,拿一筆錢要女兒到師範大學去讀書;但也許是目睹過多戰爭時同胞備受欺凌的場面,倔強的外婆拿到錢後,剪去長髮,報考義工隊從軍。外婆寄了張從軍的照片回家,外婆的母親怒氣直衝腦門,承受不住女兒的叛逆,吐了灘血就撒手人寰。

 

步步維艱的移防路

 

外公與外婆在軍中認識、自由戀愛,兩人帶著剛出世的孩子,在沙場上衝鋒陷陣,打八年抗戰,並帶著傳令兵從黃埔移防到重慶。戰時社會氛圍緊繃,軍民彼此不信任,加上共產勢力漸漸滲透,時常發生國民黨軍隊前腳才踏入村莊,後腳就有親共的村民通風報信,因此移防途中步步驚險,常常男人得先到前方探勘情勢,軍眷與孩子們躲在後方,確認安全了才敢通行。一次移防,外公和另外兩位同袍向前刺探,結果受到槍擊,一位同袍因此喪命,兩人重傷。戰爭十分殘酷,遇見敵人非得你死我活,每天生裡來死裡去,外公外婆對生死早已看淡。

 

硬碰硬,外公下令:把她丟到海裡!

 

民國38年底,外公外婆帶著三個傳令兵一起搭上淮河號準備撤退台灣,航程中,不知為了什麼,兩人吵得不可開交,兩顆石頭硬碰硬,誰也不讓誰。外公一時氣憤,下令傳令兵把外婆丟下船,不准抗命!外婆被抬起,活生生地丟到海裡了!外婆的傳令兵見狀,立刻將她救起,不服輸的外公再次下令,直到雙方傳令兵受不了,哀求兩位停止,外公外婆才「休戰」。

 

淮河號並非直接航向台灣,而是載著軍隊到舟山群島與大陳島打了幾年仗,才撤退到台灣。要在基隆港靠岸時,船上機械突然拋錨,船身開始進水,為了保命,小孩都被綁在高處,所幸基隆海軍及時救援。淮河號浸水太嚴重無法修拖,待成員都上了岸,海軍使用砲彈轟擊淮河號,轟!砲聲震天,淮河號任務結束,緩緩沉入海中,告別運載顛沛流離的時代。

 

一輩子的「吻仔魚」

 

到台灣後,外公到羅東四季部落、金陽部落當派出所所長,外婆退役成家庭主婦,整家人住在林業廠宿舍。外公時常和青年團、原住民一起巡山,當時大環境清貧,但只要跟著原住民巡山打獵,常常有肉可吃,外公個性豪氣隨興,與原住民相處融洽。外公的隨興,在趙書德眼中看來卻是懶惰,以幫為孩子命名為例:「外公為自己孩子取名,都是依據出生地來命名,例如大舅、二舅分別為樂山、中山,阿姨在宜蘭出生的就叫宜蘭。」唯獨趙書德的媽媽出生時,外公想感謝天地帶給他們的幸運,才認真思索孩子的名字,但這番認真卻帶給媽媽困擾,趙書德:「媽媽的名字叫做傅樂允,因此被叫了一輩子的吻仔魚(台語)。」

 

羅東有很多本省人,趙書得的媽媽從小就和本省人玩在一塊,台語很溜,活脫脫像個台灣囝仔,更沒有省籍對立的狀況發生。媽媽的個性和外公相似,調皮、隨興過活,在傳統的年代,女大當嫁,但媽媽年過三十都還未有婚嫁念頭,讓外婆十分掛心。趙書德:「外婆心裡有個疙瘩,當初因為自己不聽母親的話跑去從軍,害母親氣死,因此希望女兒能聽話,像大家閨秀一樣。」偏偏媽媽很調皮,不願接受傳統束縛;最後妥協步入婚姻,主要是因為外婆得了大腸癌,為了一圓外婆的希望。

 

媽媽那時心裡想:「下一個跟我求婚的男人我就嫁他!」剛好就是趙書德的爸爸,因此兩人結為連理。兩人婚後個性觀念嚴重落差,趙書德:「因為我媽一直認為她的父母是在大時代下選擇從軍,跟著軍隊來台灣;但我爸家族像是難民一樣逃過來,這類歧異一直存在。」這段婚姻在趙書德六歲時以離婚收場。

 

思想開闊的眷村青年

 

小時候家裡對飲食文化的傳承,讓趙書德很喜歡到朋友家吃飯,觀察桌上菜餚,最能了解這個家庭的省籍淵源。他回憶國中時到朋友家吃飯,桌上一碗蔥薑蒜段,引起他的注意,嚐起來十分辛辣,很像外婆的飲食習慣。他好奇問朋友的爸爸哪裡人,朋友爸爸回答四川人,兩人便開始熱絡聊起家中湖南外婆的飲食習慣。

 

趙書德從國小四年級開始意識到省籍之分,由於母親的台語很溜,也因為兒時住眷村常聽不同省籍腔調,所以對他而言,台語就像大陸其他省份的語言一樣,是一種口音。直到小學四年級,學校教授鄉土課程要學習閩南語,老師說因為閩南語是我們的母語,讓趙書德十分困惑。他回家問爸媽為什麼閩南語是母語?爸媽對書德說:「誰說那是你的母語?你想說什麼語就說什麼語。」趙書德認為因為眷村是個大家庭,不管哪個省份,大家彼此互相照顧,不會分內外,真正區別內外的反而是本省人。

 

因為成長過程,認識許多不同省份的叔叔伯伯,自己家庭也是不同省籍的聚合,這樣的成長經驗讓趙書德思想開闊,趙書德:「我開始思考,台灣就是一個多樣族群匯聚之地,為什麼台語是母語,客家語不是?族群是生活文化特色,而不是對立,或是有主流與次文化之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