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門子弟─名主播對家鄉的重新詮釋
遷臺路線:陝西西安→四川成都→海南島→臺灣
1949年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潰堤了,時為成都防衛總司令的盛文安排一家子十多口,從四川成都搭機,經由海南島,輾轉到台灣。飛機飛快,旅程卻遙遠,除了轉機的停頓,逃難的沉重與疲憊捆住身軀不得輕鬆,十歲的盛竹如不懂烽火無情,納悶著為何不見父親盛文。盛文盡忠捨命死守成都,直到成都被共產黨打下來了,盛文遭共產黨懸賞捉拿,才拔去眼鏡、戴上假鬍,連夜喬裝由香港逃難至台灣,與家人會合。
盛竹如父親盛文將軍,盡忠職守,直至最後一道防線潰堤了才易容撤退。
烽火中相對幸運的際遇
盛竹如家族舉家遷台,在台灣延續大陸生活。
或許是上天的眷顧,盛竹如雖然生在烽火時代,卻幸運的沒有經歷生離死別的悲痛,盛竹如的老家湖南長沙與外界宛如平行時空,絲毫未受戰爭波及,盛竹如因而渡過天真爛漫的童年:「那時候雖然有戰爭,但是我們住的地方並沒有發生戰爭,所以小孩子什麼也不懂,拿個木槍就很過癮了;那時候還很喜歡看平劇,都是要看武裝戲。」戰亂的遷移也是舉家行動,赴臺後盛竹如認為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全家人都在身邊,公公、父母親、姨太太大夥一起在臺灣延續著大陸的生活。
逢年過節家裡總是熱鬧非凡,公公穿著長袍,成群孩子向公公磕頭拜年,起身後興奮等著領袁大頭紅包。盛竹如尤其和母親感情深厚,母親永遠蕙質蘭心,溫柔且堅毅的,無微不至張羅生活起居,例如每頓飯都有家鄉拿手菜、湖南辣椒、炒臘肉、衝菜以慰老小思鄉之情,將故鄉的溫度延續到台灣。
深刻的母子情影響著盛竹如的人生抉擇,盛竹如曾考上留學資格,卻因為捨不得老母孤獨而放棄,成為記者後到了異地,總惦記著為母親寫上明信片,回國後因過於思念,一見著,泫然淚下。
長年媒體生活,對家鄉有了重新詮釋
盛竹如為台灣第一位新聞主播。
「我從小有兩個志願,第一將來要當一位記者,第二我要環遊世界。」盛竹如放棄出國留學後,服兵役期間因上下班時間固定,因此到中國時報徵信新聞報當編譯,也許是命運注定盛竹如必定走上主播一職,一天,盛竹如偶然發現報紙上斗大的廣告:「台灣電視招考記者一名、播音員一名」,盛竹如:「我就很興奮,因為那時候電視是新興的事業,我想試試看。」通過筆試,盛竹如勢如破竹,一路過關斬將到了複試階段:「複試就是你拿一篇稿子在那唸,好像報新聞一樣,那時候因為沒有錄影設備,不能錄影只能坐在那兒唸稿子。」盛竹如感謝當時在軍中廣播電台的磨練才能順利考上主播一職。
長年在外地跑新聞閱歷漸多後,盛竹如深刻體會人在異鄉的孤寂,旅途景緻再怎麼瑰麗,遇上的人們如何友善,總還是有深深的隔閡:「畢竟和白種人、黑種人還是不一樣,如果不是中華民族人,總覺得聊不進心裡。」這也讓盛竹如對家鄉的定義有了重新的詮釋:「這個我一直說喔,不能把一個地方說成你的家鄉,因為可能還有第二家鄉、第三家鄉、第四家鄉。家鄉,只要是我們中國人認同的地方,都是我們自己的家鄉,你都會覺得親近的。」
時間瓦解在重逢時刻
感嘆大時代的顛沛流離,幾次戰爭、大遷移便是分隔兩地,但盛竹如始終感謝命運賜給家人相對幸運的際遇。他憶起母親在與湖南親友通信後找到了親妹妹,盛竹如旋即帶著母親、太太到香港與阿姨會面。當時他們坐在飯店大廳等候,只見母親坐立不安,不停望向門口,等待阿姨的過程漫長,猶如時代的鐘擺,一晃,兩處人皆白髮蒼蒼,最後阿姨出現了,兩姊妹不能言語,激動地抱頭痛哭。盛竹如:「這種難捨的親情,多少年來見不著面,終於能夠在香港碰到了,真是一場喜劇也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