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行業.守護臺灣的鑄字工藝
遷臺路線:福建→臺北
文|李宜庭
「可以讓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後人,了解到歷史課本裡讀到的活字印刷技術,甚至應用這項技藝來謀生,是我最大的心願。」臺灣大同區臺北後火車站的太原路巷弄裡,一間不起眼的小店面,傳出帶著節奏的機械聲,譜織成了鉛與火之歌,在這裡,「日星鑄字行」第二代接班人張介冠,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把這項工藝的延續,視為一生的使命。
開水配鹽巴度日 困苦童年養成堅韌精神
家族自福建遷徙至臺灣超過四百年,張介冠已是第十四代。張介冠自小家境清苦,與父母親、小妹一家子擠在兩三坪大的房子裡,一日只靠兩餐稀飯度日,最難熬的時節,是得靠白開水配醬油或鹽巴果腹。「沒有東西吃,可以喝水,人不會餓死,日子不會過不下去。物質的享受不是我在意的,精神能不能過活才更重要。」張介冠淡淡地說起過往,也因為經歷過艱苦的童年時光,讓現在的他即使過得辛苦,也始終無怨無悔地堅持著從父親手裡接下的事業。
店裡的角落裡,張介冠的思緒飄向了1970年代,那是臺灣鄉土文學起飛的年代,也是人心思變、蓬勃發聲的年代。現在的人或許很難理解當時要出版一本書要花費多大的心血與精力,也很難想像當時刊物上的每一個字,都是老師傅們依據著不同的考究字體刻出銅模,再用高於300度的高溫將鉛塊融化,注入模子中。一個字的誕生如同孵化出一個新生命,每一個字都有著獨特的氣息與樣貌。
日星鑄字行的起源
「日星鑄字行」,取名「日星」意為「日日生」,盼望能日日生產,生意興隆。
民國58年(1969年),張介冠年僅17歲,輟學的他本來在鐵工廠當學徒,父親張錫齡決定獨立創業,張介冠自然也就回家幫忙父親工作。不過,創業過程歷經跌宕起伏,起初,張介冠的父親張錫齡是想開設印刷廠,購入的設備也以書籍印刷、表格印刷等器材為主,但當時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諸多印刷設備無法在開業時到位;為了一家生計,父子倆最後改運營鑄字行,也因此開啟兩代鑄字人的人生故事。
每個世代都有代溝,張介冠與父親當然也不例外。創業初期,兩人就曾因為經營理念差異發生爭執,張介冠一度負氣離家出走長達半年,並到電子廠當作業員謀生,就是不肯先低頭回家,傲氣的他,直到外婆來臺北找他,說了一句話,成為他與父親化解心結的契機。「當時我外婆說,『家用長子,國用大臣』,當下我就頓悟了,包袱卡緊款款(收拾行李),就趕緊回家。」張介冠用臺語說道。
兩代鑄字人 艱辛的創業之路
鑄字,即為用鑄字機通過字模,將鉛製成活字的過程。鉛字鑄造必須具有高度專注力,因機器操作時,溫度高達攝氏三百多度,危險性高。「若操作的時候不小心被鉛液噴到,整塊皮肉是會不見的!」他回憶起日星的一位員工,被鉛液噴到了光著膀子的上半身,結果在醫院治療了六個月。
張介冠與父親是透過借貸創業,初期因資金不足,無法購入充裕材料,時常需將做好的鉛字成品熔解,當成材料再生產,才能應付新接到的案件;也因家庭經濟條件不佳,成為鄰里與親戚間害怕往來的對象。
「搬到大同區的第一年,因為有廟會,我們準備幾桌酒席邀請老家鄰居賞光,但那天所有桌子都是空的,沒有一個人到,大家都怕我們去跟他們借錢。那天晚上,我、我父親和我媽媽,三個人對望流淚。」張介冠說,他們一直等到凌晨一點,可惜了那些辦桌的菜餚全都只能倒掉。但當時,父親神情漠然卻又語氣堅定地對他說,「沒有成功的一天,我是不會回去老家那邊。」這句話深深地烙印在張介冠的心裡,「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這麼珍惜我父親一生心血的原因。」
鑄字之美 見證產業的興盛與蕭瑟
鑄字行為印刷廠上游,負責鉛字鑄造與供應。在活版印刷蓬勃的時代,「日星鑄字行」雖然只是全臺灣最小規模的鑄字行,員工就有30多位,每天生產超過十萬個鉛字,才能應付印刷需求。張介冠與張錫齡,每日工作超過16小時,「爸爸通常做到清晨四、五點才休息,我七點過來接班,一年只做三百六十四天半,只有春節初一早上的半天是關門休息。正常情況是周六加班完後,父親讓我休息周日一天。」,連除夕夜都得鑄字到圍爐前一刻。
「就是每樣東西都要做到好,不能有缺陷,就像我現在還是一樣,經常要保持那種巔峰狀態,所以老實講,這活兒真的是很累。」然而,到了1980年左右,進,傳統活字印刷逐漸走向沒落。「1988年,我們引進了照相製版跟電腦排版。」起初,學過拍照攝影沖印的張介冠還能夠應付,但是到了1990年代,臺灣印刷邁向數位化,幾乎再也用不上鑄字這項工藝了,連帶影響到鑄字廠的生計。「家人勸我把資產處理掉,如果當時把上千萬個鉛字都賣掉,大約還能拿回幾百萬元。」但是,張介冠遺傳了父親匠人精神的固執,「對我來說,日星鑄字行只要還有在營業,鉛字就不能消滅。」張介冠字字句句,皆流露著對鉛字的堅持。
如今,張介冠是臺灣僅存的鑄字師傅,「日星鑄字行」則成為臺灣最後一家鑄字行,甚至是全世界最後一間繁體中文鑄字行;鑄字成了即將消失的工藝。
惜字如命 文化在人間
「活字與電腦數位字型的差別就是,它每一個環節都是人工,所以它就不完美,也因為不完美,它就會有溫潤感與人文的味道在裡面。」張介冠一邊撿著鉛字,一邊瞇著眼睛跟我們說。
「日星鑄字行」從1969年創立至今,庫藏30萬個中文鉛字字模,決心保留活字印刷文化的張介冠,自2005年起,致力於將「日星鑄字行」轉為工藝館。「日星鑄字行」目前所使用的鉛字模具,皆有40多年歷史,有的已嚴重耗損,張介冠從字型與母模的修護開始做起,並透過募資,希望有更多人能參與這項浩大工程,並培養年輕專職人員,投入鑄字傳承。
「我的父親,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恩師。站在巨人陰影下,是我長期深深感受到的,但透過自己的努力,有一天把自己站在巨人肩膀上,那個風景是不一樣的。」張介冠不曾忘記與父親共同的鑄字夢,他不僅要復刻鉛字,更希望復刻那樣的時代。
在「日星鑄字行」看似樸素的店面裡,承載著文字的重量與傳承的使命。傳統文化產業,對抗更迭的時代巨輪,走過半個世紀,日星駐字行仍屹立在此,張介冠點燃鉛字永續的火苗,續寫臺灣鉛字活版印刷的歷史與故事。
工作時的張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