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亂世中成長的臺灣美術教育名家
遷移路線: 南京→上海→臺灣
文|張文弢
梁秀中,1934年(民23)出生,廣東順德人。她出身名門望族,大伯梁鼎銘、二伯梁又銘、父親梁中銘,乃是近代中國畫壇著名的「梁氏三傑」。1948年隨父輩來臺後,她考入臺灣最早的美術院系—師大美術系,受教於渡海三大家中的黃君璧、溥心畬先生之門下。在家學淵源與名師指教中,梁秀中成長為極其優秀的繪畫大家,而其在師大美術系任教五十年的繁多成就,亦使她被美術界認為是影響了臺灣美術教育的一代名家。
小女孩-抗日戰火見證苦難
梁秀中祖籍廣東順德,生於南京,幼年成長於上海。父親是中國近代的著名戰史畫家梁中銘,曾在黃埔軍校任職畫刊主編,在北伐之初即投身軍旅,以畫筆作武器,向中原軍民宣傳革命思想。
母親盛守白則是知識女性,不但持家有道,而且非常注重兒童的教育,梁秀中在上海度過了富足的童年。可惜好景不長,日寇來犯,戰火燒到江南,父親在軍旅之中,母親只得獨自帶著老人小孩,一大家人乘火車南下避難。
只有六、七歲的梁秀中,跟隨母親逃往南方,先是抵達香港,隨後又進入越南,最終從境外進入川蜀,得以在重慶與父親團聚。梁秀中還在童稚之年,就已經在避難的路上,親眼目睹了太多亂世中的慘狀。「我們在四川遇到日軍飛機轟炸,轟炸結束,我親眼看見一個母親抱著孩子,直挺挺坐在大樹下,母親的頭顱已經不見了。炮彈裂開後會有那個彈片,飛出去把她的頭切掉了,她已經死了,卻還緊緊抱著孩子,孩子還在她懷裡哭。」這是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除了親眼所見,還有那時候看到的照片。由於父親梁中銘兼任國軍的戰地攝影師,幼小的她透過父親拍攝的相片,看到了太多生死瞬間的慘像,太多顛沛流離的孤兒;這也成為了梁秀中日後一生堅強、積極、專注教育的關鍵原因。
梁秀中教授分享民國二十七年的畫報。
女學生-名家濡染下逐漸成才
1948年(民37),梁秀中隨母親離開南京,自上海搭船,撤退來到臺灣,次年父親隨國民政府來臺。來臺灣最初幾年,正值她少年讀書學習的關鍵期,儘管在經濟條件困頓的環境下,母親也從未忽略她的學業。母親當時的教誨令她至今記憶猶新,「女孩子更要從小刻苦學習,因為長大了,絕不能伸手問男人要錢。」母親有關女性獨立的教誨,伴隨了她勤奮上進的一生。
是來自父母親的遺傳,也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梁秀中自幼便具有極高的美術天賦、繪畫興趣。高中將近畢業時,她違逆了父親希望她報考中文系的意願,執意選擇報考當時臺灣第一家美術院系–––臺灣師大美術系。
父親無奈之下,只得支持,並帶她開始了美術備考的訓練。因為不希望孩子模仿他的風格而造成畫風墨守成規,父親帶著她逐一拜訪當時的其他名家,包括向馬白水學習素描、向黃君璧學習國畫。最終梁秀中以優異成績通過美術考試時,連主考官孫多慈都驚歎:「這女孩子不簡單,素描是馬派,國畫是黃派!」
劉伯龍將軍贈給父親梁中銘一塊長城磚石砌成的硯台。梁秀中教授珍藏。
就讀師大美術系,梁秀中置身於近代美術史上前所未有的殿堂,因為當時無數蜚聲海內外的中國繪畫名家,都跟著國民政府遷臺,任教於臺灣這唯一的美術院系。在黃君璧、溥心畬、孫多慈、馬白水等畫壇名家的悉心教導之下,她的繪畫水準與藝術造詣迅速提升,更在學涯中親身見證了遷臺畫家對臺灣美術界的巨大影響。
女教授—世代交替間薪傳不息
梁秀中在師大畢業後,因成績優良留校擔任助教。年紀尚輕的她,在擔任黃君璧、溥心畬等教授的助教時,積累了充分教學經驗,1973年(民62)即升等為教授。
1978年(民67)升任美術系主任後,她任事積極,成立了師大美術研究所,並於任內建成美術大樓。直到升任藝術學院院長,在師大任教的五十年裡,梁秀中辛勤耕耘,為師大美術系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繼承自黃君璧等遷臺大師的學識與素養,由她傳承給下一代青年,更進而影響了臺灣美術教育界的格局。
「人有時要難得糊塗,一天到晚緊張,人生還有什麼意思?」梁秀中的人生態度非常簡單、豁達,她也坦言,這正是其取得畢生成就的訣竅。
從戰火亂世中走來,跟隨眾多遷臺大師學習繪畫,見證臺灣美術史的變遷,參與美術界的教育與改造,梁秀中作為臺灣美術教育的關鍵性人物,一生成就頗豐,而這種「放輕鬆」、「難得糊塗」的心態,則幫助她直面坎坷,如履平地,最終成為美術教育的一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