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誤釀禍‧四行倉庫罪愆禁錮父親一生

03月 07, 2022 人物故事:王士儀

文|楊雅穎

家族遷台路線:江蘇連雲港→鎮江→上海→福建漳州→廈門→臺灣澎湖高雄

中日淞滬會戰期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委員長蔣中正每回前往軍事要地「松江」進行戰前部署,負責會議記錄的人就是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士儀的父親王致遠。深受蔣中正信賴的他,卻在1949年來臺後被誣陷通匪,一家人在澎湖差點被裝進麻袋,扔進海底葬身!躲過死劫,困頓多年,王致遠竟收到當時的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出仕之邀。這其中的曲折,到底還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守護一尺長寶物

 

194837),王士儀九歲,一家人在國共內戰熾烈的亂局中,已從家鄉江蘇省連雲港市逃到了上海。王家陷落在這一波波難民潮中,一家四口各握著船票守在黃浦江邊,王士儀記得當時情景:「亂得一塌糊塗,大家都搶著上船。」王士儀被父親交代要坐在皮箱上,「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可以離開這個箱子,不許動!」隨後父親給了他一包一尺長的東西,要求他「就算打死你,也不能把這包東西給人。」這一尺長、用棉花布捆成的圓柱,到底裝了什麼?王士儀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一百個袁大頭,疊起來剛好就一尺長,他緊緊抱在懷裡。這個坐在皮箱上的九歲小男孩還背著小書包,裡面裝了最心愛的四樣寶貝:一本國文書、一本字帖、一張同學送他的米老鼠卡片、一顆父親給他當第一名獎品的小球。

 

王士儀一家人順利登上船,到了福建漳州,「我們看到江面上已經有浮屍了。」顯示戰火持續往南方蔓延。漳州期間,他們租住在民家的四合院,父親見亂局未有止歇之勢,194938端午節前後,決定從廈門登上「崑崙艦」逃往臺灣,「我們坐在船艙最底層,這艘船很重很重。」王士儀從大人口中得知,船艦上載著從廈門準備運往臺灣的黃金。三天後,崑崙艦抵達澎湖,王士儀以為終於迎來太平歲月了,未料,更兇險的暗夜還在後頭等著他們。

 

一家四口 澎湖連夜出逃

 

1949年的澎湖,壟罩著迷霧般的肅殺之氣,王士儀初到未久,就從大人口中聽聞,有幾十位搭小船登上澎湖的共軍被俘虜了。他描述親眼看到成排的俘虜,「手心用鐵絲一個個串起來,一排一排抓著走。那一幕是非常非常震撼的,你能想像嗎?

 

王士儀的父親王致遠,曾在淞滬會戰期間數次負責老蔣總統軍委會的會議紀錄。

 

澎湖當時也聚集了大批山東流亡學生,王士儀的父親王致遠是江蘇省民政廳第四科的科長,轄下總管了六十三個縣市的警局與地方部隊,此外,王致遠也身兼蘇州教育學院的訓導長。由於澎湖馬公中學校長張開嶽先生是王致遠的老同事,遂請他到學校協助管訓學生,王家因此有了一份維繫生計的工作。

 

王致遠為人非常寬宏心慈,王士儀記得父親剛接獲職位,就常受人請託作保,「你保我們!讓我們進澎湖!」儘管臺灣當時早已宣布全面戒嚴,王致遠還是保了好多人進來澎湖;沒想到,竟因此埋下了禍端。

 

澎湖的生活非常辛苦,王士儀在學校是少數外省人,語言習慣不同,常遭同學毆打。不過,每次一被欺負,校長莊東就會把他抱在懷裡安慰他,讓他回家;王士儀說,那份溫暖直到現在每回想起,都還是會讓他淚流滿面。

 

一天夜裡,父親神色匆忙回到家,關上門就對母親說:「快走!快走!什麼都不要了!」王士儀和哥哥、母親,被父親催著來到港邊,上船前,船家拒絕載運他們,這時候校長莊東來了說:我是莊東」他跟船家講:「你不相信我嗎?你讓他們上去,把他們送到高雄去 。」莊東校長在澎湖非常受人敬重,船家聽了二話不說,就把王家平安送抵高雄。

 

誰出賣了父親

 

父親究竟做了什麼要連夜出逃?王士儀從未聽父親做出任何解釋,壓在他心裡的疑惑還沒解開,1957(46)母親竟自盡了!王士儀猜測母親的死與父親有很深的關係,「總覺得母親有種很深的恐懼,害怕父親被押走,她似乎有一種預感。」王士儀推測,在那樣威權的年代裡,母親的恐懼讓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也因此讓家裡陷入難解的悲傷。

 

觸景總是傷情,他們決定舉家遷往臺北。此時,王士儀的哥哥已經從軍去了,但家中生活依然窮困,親戚建議王士儀報考郵政特考,幫助家計。他穿著補丁的褲子應考,順利通過了筆試和口試而錄取。父親王致遠也開始積極謀求教職,他想進政治大學教書,卻被回以「你也是不能用的」;原來,父親已在政府的「黑名單」之列了。被政大回絕後,據說透過當時任救國團副主任胡軌先生的舉薦,王致遠才得以進入政工幹校教書。

 

父子倆共同為生活努力打拼,王士儀白天在郵局工作,晚上在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就讀。父親敬業的程度,王士儀說了一個小故事,一次颱風豪雨將大橋都沖斷了,當天有課的父親還是將上課資料掛在脖子上,走到政工幹校,結果,沒有一個學生到校!王士儀記得當晚父親回家,很感慨地說道:「連這一點風暴都擋不住,還能反攻復國嗎?」

 

王士儀肯定父親是愛國的。但到底父親在澎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逼得非要舉家出逃?直到有一次,王士儀參加救國團舉辦的訪問團回到澎湖,見到了隔壁鄰居家老師林士景先生,他上前向林老師致意,對方驚訝地說:「你們竟然還活著?」原來王士儀一家出逃當晚,有六個家庭都以「通匪」之罪,被丟進海底葬身,王家是其中一家。「我聽了當場嚎啕大哭!」得知家裡當年險遭如此殘酷的待遇,王士儀頓時悲從中來。

 

然而,通匪之罪又何來之有?王士儀回想起父親有位生死交情的朋友叫做葉飛,父親也知道葉飛是共產黨員。1946(35),葉飛常到王家走動,母親還煮飯給他吃。王士儀說,父親一直相信葉飛給他的承諾:「我會帶很多人來投降!」未料,葉飛日後成了共軍紅人。王士儀認為,父親當年被誣陷「通匪」,肯定和葉飛脫不了關係。

 

沉思兩個禮拜   回絕經國先生

 

事實上,王士儀的父親王致遠和老蔣總統有些淵源,1937(26)淞滬會戰,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都會在江蘇松江開會商討戰役部署,當時都是由王致遠擔任會議紀錄。論理說,老蔣總統對於王致遠被誣陷通匪之罪,怎會不知情?但王士儀認為,國事如麻、日理萬機的老蔣總統,豈能通曉一切事情,又豈會主動想起這位小官員呢?

 

果然,有一次父親在政工幹校,老蔣總統來訪,教師們出列迎接,老總統一見到王致遠,驚訝說道:「你不是殉難了嗎?」此話一出,王致遠頓時成了焦點,家裡開始有客人上門結交關係,在那威權時代,誰要能與老蔣總統有交情,任何困難都容易打通關。此後,老總統也經常在星期六派車接王致遠,前往官邸敘舊話從前。

 

文大戲劇系教授王士儀退休後專心書法創作。

 

沒有多久,王士儀的父親就收到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邀請,希望他能出來從政。王士儀說,父親在家裡,沉思了整整兩個禮拜,香菸從早抽到晚,一句話都不說。最後,他回絕了邀請,告訴王士儀:「我已經參加過抗戰了,我滿足了,再好的職務我都不要了。我做再大的官 ,對你的媽媽有什麼好處?」父親的理由讓王士儀感慨不已。

 

王士儀說,父親一生最大的創痛,不單是母親的自盡,還有一段關於四行倉庫的經歷。淞滬會戰後期,父親奉派載著一車彈藥到四行倉庫運補,但不知何故,到達四行倉庫時,不小心誤觸了車燈按鈕,車燈一亮,日軍的砲彈立刻齊轟而來,「滿溝的死人,滿溝血肉模糊!」王士儀說,父親老淚縱橫痛悔自己失誤造成的傷亡,一直到過世前,都難以釋懷。

 

王士儀謹遵父親的叮囑,一生不碰政治,他專研戲劇學研究,精通法文、希臘文,他也從戲裡看盡人生。他永遠記得父親給他的一句話:「以你的脾氣,搞政治,是要過鐵的。而「過鐵」指的就是生死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