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老爹 湖南媽 攜手共度不平凡的人生
文|晏子萍
家族遷臺路線:山東→澳門→香港→臺灣
「我父親是吃大蒜的山東人,我母親是吃辣椒的湖南人,可想而知,兩個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極為嗆辣。」王傳亮笑說雙親的相處模式,而這兩位脾氣率直的遷臺一代,卻是在臺灣因為一舞定情而結為連理。
王傳亮的父親與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卻都擁有率直剛毅的個性
背景迴然有異 為愛共組家庭
1928年 (民17)王傳亮的父親王顯庭出生於山東定陶,由於年少失怙,寡母又不識字,因此兩個年幼的弟弟,名字都是他取的,當時家中困頓又逢戰亂,王顯庭被迫跟著軍隊以求溫飽,直至十八歲考入位於南京的國民政府憲兵學校,飄零的生活才有了安定的落腳處。
「我父親因為外型端正、家世清白、思想純正,且具備矯健的身手,因此被挑選進入了特別高等組,等同於現在的憲調組,也就是所謂的便衣憲兵。」由於從事情報偵蒐任務,屬於獨立作業,因此在1949年(民38)大陸赤化之際,王顯庭直到接獲上級命令後,才由大陸搭乘漁船經澳門、香港,輾轉以偷渡的方式來到台灣,那段期間,因為都藏身於舢舨下層,往往滴水未進,途中不但忍飢受餓,而且有如鼎魚幕燕,分分秒秒都處於危機之中。
而來自湖南益陽的母親郭原勳,則與父親的身世背景大相逕庭,「外祖父郭亮才曾是梁啟超的秘書,所以母親出生於書香世家,而且家境優渥,當年還是坐著飛機來台灣的。來台後,她擔任婦聯會台北市分會總幹事,也是蔣夫人宋美齡的中文秘書。」成長背景如此南轅北轍的父母親,卻因為都鍾情於跳舞,竟然因舞結緣,一舞定情。
眷村生活 記憶深刻
王顯庭在臺灣,先是擔任便衣憲兵,後來才轉調為一般憲兵,他曾經在憲兵機車連,肩負掌旗官的重責,深受蔣介石總統器重。王傳亮回憶,年少時住在台北市南機場的憲兵眷村「崇仁新村」,因為周遭許多鄰居媽媽是本省人,所以讓他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台語。母親郭原勳雖然鮮少有親自下廚的機會,但是她獨創的「大鍋飯」卻是王傳亮的最愛:「因為母親非常節儉,所以就會將剩菜、剩飯全部攪拌在一起,再打個蛋煮成一鍋,或許很多人認為是大雜燴,但是吃在嘴裡卻是美味珍饈。」時至今日,王傳亮仍然念念不忘媽媽的味道。而說到母親對孩子們的管教,也真的甚為嚴格,「小時候調皮嘛,有一回我們趁大人不在,用母親的眉毛鉗來夾小豬撲滿中的零錢去買烤番薯,母親回家發現眉毛鉗被凹彎了,當下就吩咐家中女傭到學校帶我回家,結結實實地讓我挨了一頓皮肉之苦!」母親嚴厲的性格,日後在開拓事業上也展露無遺。
年幼時的王傳亮(右一)與父母、弟弟合影
夫妻聯手 打造事業新版圖
「父親來台時帶著手下的一位士兵,恰巧他會修理鐘錶與眼鏡,之後母親就成立了『亨得利鐘錶公司』,不但開創鐘錶與眼鏡同時經營的先河,而且規模愈來愈大,日後成為全國軍公教的特約商店。」王傳亮表示,母親在事業上的亮眼成績不只這一樁,爾後又經營學校,成為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王顯庭自軍旅退伍後,在中美斷交之際,他與妻子接手了原名「平民中學」的學校,為響應政府「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號召,遂將接收的學校更名為「莊敬中學」,王傳亮指出:「雖然一開始百廢待興,而且學校負債累累,但是我母親有不計後果的衝撞性格,歷經艱困的改革期,終於開花結果,讓莊敬成為新北市最富盛名的私立學校。」
接手家業 盡心亦盡孝
好不容易盼到兩岸開放,王顯庭回到故鄉,見著了母親與兩個弟弟,離家時尚年幼,再見面卻是鬢已白,王顯庭曾因此深感「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所幸,兩個弟弟都很爭氣,一位是醫生,一位是高中國文老師。王傳亮告訴我們:「後來我的奶奶去世,二叔還在墓地旁結廬,循古禮守孝一年,在當地傳為美談,而二叔的孝心對我也有極深刻的影響。」
王傳亮在臺灣以及美國的媒體業歷練多年後,回到臺灣承接家業,當年因為母親的開創與父親的守成,為學校打下很好的基礎,如今母親已逝,父親也已駘背鶴髮,因此,王傳亮肩負重任,要以經營最優質多元的學校為己任,不僅是承續父母的志業,也是為下一代盡一份心力。
父親王顯庭(前排中坐者)與王傳亮一家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