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緣 相守是情

08月 10, 2021 人物故事:郭秀雲

  文 | 晏子萍

家族遷臺路線:山東省諸城縣→青島→海南島→臺灣

「我是民國38年(1949年)出生,他是在民國38年來台灣,所以他說是為了娶我才來台灣的」,談及已逝的老伴劉嘉訓,年逾七十的郭秀雲雙眼發亮、笑靨如花,山東漢子與台灣姑娘,是緣分讓他們傾心相遇,是無悔的堅持讓他們共同度過歲月的悲喜。

 

     樂觀豁達的郭秀雲是台灣姑娘、山東媳婦

來台生活困頓 入伍從軍賴以餬口

郭秀雲是遷台一代劉嘉訓的配偶,個性豪爽的她,打開話匣子與我們侃侃而談先生的過往,以及他們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

1933年(民22),劉嘉訓出生於山東省諸城縣邱家莊,抗戰勝利後未久,新四軍又伺機而起,劉嘉訓的父親劉自如因為擔任國民黨的軍需處處長,無法擅離職守,因此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妹妹與妹夫:「你們先帶著嘉訓逃到安全的地方,如果能唸書就讓他繼續唸書,我會陸續寄錢給你們」,然後交給他們兩袋麵粉以及二十塊大洋,以做為應急的食物與盤纏,豈料這一別就此兩岸分離未再聚首。

姑媽、姑丈以及三個孩子,加上劉嘉訓,就這麼輾轉經由青島、海南島、而後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落腳在台北的南機場。初到時,一窮二白、衣食匱乏,為了生活只得入伍從軍,原本打算日後有機會再繼續讀書,怎知就這麼成了終身的職業。

 

劉嘉訓來台後,加入國軍成為職業軍人(最後排,左起第三位)

 

外省本省譜戀情 家人反對無畏懼

    「姑丈原本也是軍職,來到台灣後不久,即因為某些原因提早退伍,裹著小腳的姑媽每天都必須步行很長的一段路去紡織廠工作,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郭秀雲表示,自己就是在遠東紡織廠的製衣部門工作時,因為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劉嘉訓的姑媽,也由於她的撮合,讓原本天南地北的兩個人,日後得以結為連理。

    郭秀雲的娘家在台北萬華地區經營小吃生意,家境並不優渥,但在民風保守的60年代,當劉嘉訓與郭秀雲論及婚嫁時,還是造成不小的波瀾。「我爸爸沒什麼意見,認為女兒大了有對象就嫁吧!倒是媽媽非常反對,其實日後也知道她是心疼女兒,深怕外省人若是回大陸,女兒豈不是與娘家相隔千里,有苦無處訴說吧!而且我是當年萬華地區第一個嫁給外省阿兵哥的人,所以讓家人也承受了不少異樣的眼光。」但是郭秀雲還是排除萬難,毅然決然地嫁給劉嘉訓,所幸,待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母親也已盡釋前嫌了!

 

南腔北調 演繹生活協奏曲

婚後,夫妻倆隨部隊到屏東潮州定居,劉嘉訓的姑媽、姑丈住在台北縣(現今新北市)板橋。兩家仍然往來頻繁,郭秀雲也從姑媽那裡學得一手山東麵食的好手藝,不論包子、水餃,還是麵條、大餅,通通難不倒她,也因此讓南腔北調的小倆口,婚後在飲食習慣上並沒有隔閡。

至於相差十六歲,生活背景南轅北轍的兩個人,倒是替外省本省的通婚寫下美好的一頁。郭秀雲說,很多人誤以為山東人脾氣火爆,但是真正相處後,才知道是因為他們嗓門大、語氣急、口音硬。「山東腔,聽久了就懂了,剛開始還會發生『報紙』、『包子』,傻傻分不清楚的笑話呢!」

 

返鄉探親 淚眼祭空墳

    兩岸未開放探親前,劉嘉訓透過當船員的表哥與父親有了聯繫,因為自己身為國民黨的軍人,為免留在家鄉的親人遭受連累,劉嘉訓只得謊稱人在巴西種咖啡。父子倆人書信往返多年,到了兩岸開放初期,又因為不斷有老兵探親會被列管的流言,因此,劉嘉訓一直到父親仙逝後,才帶著妻子與姑媽、表妹踏上睽違已久的故土。

    郭秀雲告訴我們:「文化大革命時,我公公與家人逃難到內蒙古的包頭,後來無法再回山東老家,最後客死異鄉」,第一次返鄉掃墓,因為在滾滾黃沙中找不著墓地,因此劉嘉訓為父親立了一個只有墓碑卻沒遺體的墳墓,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如今父子均已離世,骨肉親情,只待來生再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