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 山水隔不斷手足親情
文|晏子萍
遷臺路線:江西→上海(乘坐海蘇號)→福州→台灣基隆
「上海一別,當年九歲的弟弟,再見面已是耳順之齡的中年人」,1949年,國共內戰、兵荒馬亂之際,為了保命,一家人只得分頭逃難,張秀實跟隨大姊留在上海,母親則帶著小弟轉進四川投靠二姊,家人就此天各一方,逾五十年後,張秀實與弟弟才終於得以團聚。
1949年來台灣後,張秀實憑藉著勤奮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外交人員
由抗戰到剿匪 烽火連天家人四散
1933年,張秀實出生於江西南昌,是家中的長子,世代耕讀傳家,他告訴我們:「我的父親張植,號墨秋,畢業於江西法政學校,曾經服務於內政部、軍政部、糧食部等公家單位,由於認真負責、國學造詣極高,所以深受長官器重」,日後張秀實在外交領域有極為卓越的表現,想必是受到父親言教與身教的影響。
七七事變爆發之際,舉家由江西南昌逃往四川,抗戰長達八年,張秀實與家人就是在四川度過,期間,父親不幸於重慶病歿。「抗戰勝利後,我們終於得以回到南昌老家,原以為可以在家鄉完成學業,豈知新四軍又趁隙竄起,1948年底,迫不得已我們又開始逃難」,張秀實表示,當時因為大姊夫在上海的淞滬警備司令部工作,因此大姊帶著母親及張秀實和小弟逃往上海,後來張秀實就留在上海唸書,母親則帶著弟弟投靠在四川的二姊及二姊夫。1949年上海失守,張秀實跟著大姊,並帶著上海房東託孤的兒子,一起乘坐《海蘇號》經福州來到台灣基隆。
勤奮努力 改變命運
初到台灣,天資聰穎的張秀實考取了建國中學高中部,但是一家四口唯有靠大姊夫一人微薄的薪餉度日,生活極為艱困,「每隔一段時日,大姊就要帶著急難用的小金條去銀樓變現,以維持家計,我看在眼裡,雖然憂心,但也苦於無從幫忙,1951年,恰巧政工幹校招生,因為是公費,我心想可以減輕家中負擔,因此報考進入新聞組,建中就不唸了」,張秀實畢業後分發到海軍出版單位服務,由於求知若渴,在工作之餘又考入東吳大學法律系夜間部,之後亦考取「軍官外語學校留美儲訓班」,張秀實選擇後者,結業後即赴美國受訓,回台後擔任政工幹校新聞系教官一職。
在考場無往不利的張秀實,於1961年參加高考及外交特考,均榜上有名,但是當時軍中規定,赴美受訓人員返國後需服務滿兩年始得轉任他職,因此直到1963年,張秀時才由軍中退役,而後到外交部工作,就此展開了長達三十五年的外交官生涯,期間曾派駐澳洲、印尼、非洲、中美洲、美國及加拿大等駐外單位,為國家拓展外交、敦睦邦誼,貢獻良多。
張秀實(中間)任職外交部時與同事合影
尋人廣告 開啟團聚契機
張秀實談到與闊別五十餘年的弟弟再聚首,回想起來有如小說情節一般:「1988年,當時我派駐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無意間瞥見《中央日報》航空版上有一則小小的尋人啟事,原來是當年留在大陸的小弟登報尋找大姊,我立刻聯絡在台灣的大姊夫,他再轉知人在蘇州的大姊趕赴貴陽,終於和小弟團聚」,張秀實當時因任公職,無法赴大陸,直到退休後,於2001年才來到貴州;分別時年方九歲的弟弟,在此時已經是六十一歲的中年人,兄弟相見,淚眼潸潸。
父親於抗戰期間亡故後葬在內江,母親離世則是埋骨貴陽,張秀實的大姊於返鄉探親時尋不著父親的墓地,於是張秀實就託付大姊:「您就在父親約略下葬的地方挖一坯泥土,帶到貴陽母親的墳上,就算是合葬吧」!爾後家人就在貴陽祭拜父母,表達追思之情。
心潮湧動 滿腔感念
張秀實的弟弟未滿十歲,為了討生活,必須到內燃機製造工廠做學徒,每到假日,則徒步數華里漫漫長路回家,將一個星期攢的微薄工資交給母親,母子倆過著衣單食薄的日子,張秀實告訴我們:「弟弟資質聰穎,加上勤奮好學,逐步由普通工人晉升為技術工人,而後做到隊長、技術科科長、推銷組組長的職位,家中生活狀況也日漸獲得改善」。
2019年,弟弟過八十壽誕,張秀實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隻身赴大陸為弟弟慶生,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弟弟不但辛苦侍奉母親,也分擔了我這個做哥哥的責任,雖然是家國變異使然,但是,弟弟的付出是我一輩子也難以償還的」,雖然世事多變,物換星移,但無論喜時憂際,不變的是相隔兩岸在心中最深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