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貴人相助 全家安抵台灣

07月 20, 2021 人物故事:王愷

文|晏子萍

家族遷臺路線:江蘇鎮江→蘇州→浙江→上海→舟山→台灣基隆

「父親萬萬沒有想到,講義氣的船老大,果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不顧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危,冒死駕船將我與母親、弟弟由上海接到舟山與父親會合,讓我們一家人得以團聚」,距今已逾七十年,驚險一瞬間的畫面仍在王愷的腦海中縈繞不絕。

 

幸得船老大冒死駕船相救,王愷一家得以團聚來到台灣定居

 

戰亂四起 開始離鄉之路

    八十一歲的王愷,於1939年出生於江蘇銅山,因為父親在外地唸書,母親就帶著孩子待在鄉下老家,父親完成學業後,在長輩的引薦下進入省政府擔任機要秘書,才將妻小接到省府所在的鎮江。

    1949年初,國共戰爭愈演愈烈,父親王臨泰帶著家人避走蘇州,而後轉道浙江,之後來到上海,此時父親先將妻小安置在上海,自己則隨著政府軍隊撤守到舟山,於舟山防衛司令部(彼時司令官為石覺)擔任秘書一職。

    初到上海,王愷母子先是寄宿於父親朋友的家中,後來又搬遷至閘北位於蘇州河畔一間以竹子搭建的小屋,當時生活極為困苦,沒多久上海淪陷,王愷回憶那時的情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就在某一天的早晨,上海市區驚見滿街都是就地休息的解放軍,前一天晚間未聞任何槍砲聲,上海就這麼無聲無息地被佔領了」!

點滴之恩 船老大報以泉湧

    原以為與父親再見面的機會極為渺茫,但是厄夜中竟然顯露曙光;因為上海與舟山之間漁船往來頻繁,很多船家就會順便夾帶一些洋菸、貨品,如果被查緝,則會冠上走私的罪名,將漁船沒收,「有一回,我父親處理這樣一樁案件,經查證船長鄔老闆並無任何不法意圖,如果往上呈報,他賴以維生的漁船將會被查扣,因此決定不予追究」,為人海派的鄔老闆當下即問王愷的父親,若有任何事需幫忙,一定義不容辭,「父親心想,這位沒有背景關係的船老大能幫什麼忙呢?因此隨口表示家眷仍在上海無法出來,鄔老闆詢問了相關的地址細節,未料到,重情重義的鄔老闆竟成了自己的恩人」。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鄔老闆找到王愷母子四人,先由黃浦江坐小船出海,再轉乘漁船到了舟山外的沈家門,父親已經守候多時,全家團聚,感恩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節,如此天降奇緣,也讓王愷一家人於1949年順利來到台灣。

       王愷以天賦加上努力不懈,終於在日後成為畫壇翹楚

不折不撓 以美術系為第一志願

如今揚名於海峽兩岸畫壇的王愷,憶及與美術結緣的經過,亦有一番曲曲折折,因為自幼即喜歡塗鴉,在大陸唸小學時,即得過全縣第二名的佳績,十歲左右,漫畫作品就散見於報章雜誌。來台後台中一中畢業要報考大學,王愷理所當然將美術系列為第一優先,「聯考之後,師大美術系要再加考術科,項目包括素描、國畫、水彩、書法,我樣樣都不會,因為我只會畫漫畫,想當然耳是名落孫山」。

 雖然王愷另外考取了空軍官校,但是母親卻為他報名了「政工幹校美術系」,學科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術科僅能勉強過關,最後吊車尾考進政戰,終於讓他如願以償,日後得以在正規美術教育的薰陶以及自身不斷的努力下,王愷不但享有「詩人畫家」、「人物畫宗師」的美譽,其作品均擁有極高的評價。

  王愷夫妻兩人與女兒均為藝術家,在藝壇傳為佳話

以史為師 以史為鑑

 目前王愷除了致力於創作之外,亦在藝術教育館、社教館、中正紀念堂等單位授課,以期將繪畫技巧以及美學素養繼續傳承下去。身為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的王愷認為,文化不是對抗,而是要互相欣賞,政權是暫時的、文化則是永久的,所以大家要攜手共同發揚中華文化1949年由大陸遷徙來台的男女老少,親身經歷了中國近代史,所以遷台歷史紀錄的製作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歷史要延續,不能有間斷,而且不能有謬誤,時至今日走過戰火煙塵維繫和平絕對是大家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