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烽火七十年 他鄉早已是故鄉
文|晏子萍
遷臺路線:安徽懷遠→南京→江西玉山→上海→廈門→基隆
1949年,兵戈搶攘的年代,梅長俊與常知維這對患難夫妻,幾經波折,終於來到台灣,但因為不諳閩南語,無法覓得棲身之地,所幸遇到一位早年嫁到台灣的外省籍太太,在她幫忙翻譯下,終於有房東願意租屋,讓他們得以有落腳的地方,由於當時政府尚未指派工作給原任總統府特警職的梅長俊,在一貧如洗的狀況下,常知維只得賣了戒指,買了一袋米、一簍木炭,夫妻倆就這樣胼手胝足地在台灣開始過日子。
少年夫妻老來伴,梅長俊與常知維相守到白頭
婚後為長媳 一肩挑重擔
出生於安徽懷遠的梅長俊與常知維,均為民國十二年出生,自成婚至今,已經攜手走過約莫八十個年頭,而來台灣定居也已超過七十載。常知維表示:「我的母親與他的母親情同姊妹,所以在我們年幼時,雙方家長在口頭上就已互相許諾結為親家,到了適婚年齡,男方看好日子與時辰,就用大紅花轎來接我了」。
因為梅長俊是長子,家中尚有其他手足,加上公婆的父母當時都還健在,所以身為長媳必須一肩挑起所有重擔,在那個年代,女性對家庭無怨無尤的付出與面對生活的堅韌耐力,實在非今日我們能想像的。
梅常俊夫婦全家福
渡海來台灣 深覺離亂苦
梅長俊係出於中央警官學校特警班,婚後即遠赴甘肅蘭州受訓,結訓後轉至重慶中美合作的特訓班深造,畢業即在南京工作,待生活穩定了,才將妻子接去。1949年,由於戰爭連年,局勢動盪不安,梅長俊依照服務單位決定帶著妻子往安全的地區撤退,歷經重重波折,終於在上海搭上船航向台灣,但是途中因遇颱風,因此在廈門多滯留了十來天才抵達基隆。
「剛到基隆下船的時候,天色已晚,我們只好在基隆港附近的公廁內打地舖將就一晚,直至第二天才得以到台北芝山岩附近的國安局報到」,但是在那個時期,政府各部門百事待興,所以暫時未指派梅長俊任何工作,而夫妻兩人又因為不諳台語,無法與在地本省人溝通,幸好遇到一位嫁來台灣的外省籍太太,權充翻譯,終於有房東願意租屋,讓他們有了落腳的地方。當時因為沒有收入,生活相當拮据,「我只好將手上的戒指賣了,買了一袋米、一簍木炭」,常知維表示,在台灣的日子就從困頓中開始。
待政府公部門運作漸漸上了軌道,梅長俊被指派了工作,先是到高雄,而後調至屏東縣警局潮州、里港、屏東等分局單位,孩子們相繼出生,一份薪水要養一家子人,往往捉襟見肘,常知維只得將自己的衣服修改後再繡上學號,充當孩子的制服,待過了一段時日,工作漸趨穩定、生活亦有改善,之後梅長俊相繼在花蓮、南投、台中、台北服務,六十五歲時,以三線一星刑事警察局保防室主任的官階榮退。
梅長俊夫婦與三名子女合影
返鄉探親 朝思暮想見高堂
兩岸開放探親後,在長子陪同之下,梅長俊與常知維返回安徽探親,當時梅長俊的父母以及常知維的母親均健在,常知維回憶返鄉探親的情景:「幾十年沒回去,我們都不太認得自己的家了,不知道是誰告訴我母親說,您女兒回來了,我母親從巷子裡跑出來,兩人相擁而泣」。
之後,梅長俊又與長子返鄉,將常知維的高齡母親接來台灣住了一段時日,老人家終因生活習慣不同而返回大陸,直到離世,母女未再見面。
安居樂業 珍惜好生活
時光荏苒,梅長俊與常知維遷台已逾七十載,回首過往,由初到台灣時的一窮二白,經過自身多年努力的工作,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可說是苦盡甘來,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梅家在台灣開枝散葉、落地生根。梅長俊:「當初我們可以選擇去別的地方,但是我們選擇來台灣,就是因為台灣好」,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的確,此心安處是吾鄉啊!
聽力不如往昔的梅長俊,妻子就是他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