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沙塵萬里路 運補車上度童年

06月 09, 2021 人物故事:趙美華

文|晏子萍

家族遷臺路線:昆明→貴陽→成都→陝西西安→寶雞→南京→上海→台灣基隆→桃園

自有記憶以來,不停運轉的公路運補,幾乎就是趙美華童年生活的全部,從昆明到雲貴高原,從西安到南京,行過一山又一山,最終度過海峽來到台灣,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踏踏實實地生活。

 

          趙美華的童年幾乎就是一段長程的公路旅行

 

以軍用吉普車為家 與一般人迴異的童年

    1939年,祖籍天津市的趙美華在貴州省貴陽市誕生,回憶幼時生活,全家隨著父親駕駛的軍用中型吉普車四處遷徙,這段居無定所的歲月,佔據了整個童年。「我們行經雲貴高原時,滿地沙石泥土,而且路徑狹小,往往會目睹前車翻覆至崖下的慘狀」,在趙美華幼小的心靈中,滾動的生活充滿了不安。

    父親趙連發原本在民營商號任職,擔任大貨車的駕駛,對日抗戰勝利後,趙連發考入國民政府空軍的運輸單位擔任運補車(中型吉普車)的駕駛員。「父親的車上載著許多軍用降落傘,還帶著母親、岳母以及我們這些子女,累了就睡在降落傘上,所以一家人幾乎都是以車為家」。

    期間也曾經停駐在某些定點做較長時間的居留,在昆明時,趙美華唸了小學一年級,猶記得當時跑警報的經驗「有的時候正逢用餐時間,往往聽到空襲警報聲響,大家只得筷子一丟,就迅速跑向田邊,跳到壕溝中避難」,驚心動魄的兒時經驗,經過多年仍縈繞於心中。1947年(民36)趙美華一家在南京定居了約莫一年的時間,她就在當地就讀小學二年級。   

    原以為行過一山又一山的裝備運補生活,可以在南京畫下休止符,豈知國共內戰,國民政府節節敗退,1949年(民38),南京不保,全家只得隨著軍隊上船,歷經一個多星期的航程抵達台灣基隆,隨後分發到桃園的眷村,而已十歲的趙美華,必須再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起。

 

竹籬笆內的春天 含辛茹苦過生活

    趙美華對台灣的第一印象,與大多數人無異,「當年在基隆一下船,大家紛紛搶買香蕉,因為這種水果在大陸沒吃過,而且研究了好一會兒才知道要剝了皮才能吃」,趙美華回溯童年,是單純,也是青澀的記憶。

    「分發到桃園眷村的初期,真的叫做身無長物,沒有棉被,只好將就著鋪稻草來睡,腳上穿的,是渡海來台前,母親幫我們縫的布鞋,當時連牙刷都買不起」,從大陸來台,大家的生活都很艱苦,加上趙美華家中人口眾多,食指浩繁,僅靠父親一個人微薄的薪餉無法養家餬口,因此大姊於小學畢業後即至紡織廠工作,母親則是每天做一些家鄉滷味帶到市場去販售,並且兼著幫別人洗衣服、做家庭代工來貼補家用,「我本來也要循大姊的腳步不再升學,但是父親反對,希望我能夠繼續唸書,所以在初中畢業後即考入公費的三年制台北女師專,後來做老師,對於家計也有所幫助」,日後趙美華服務於杏壇,作育英才三十年直至退休。

趙美華(中坐者右二)與父母、姊弟合影,因為手足眾多,幼年生活極為艱苦

 

七十餘年無戰事 和平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1987年(民76)兩岸開放探親,但是在此之前,趙美華的父親已經離世多年,所以終其一生,他沒有再踏上那片出生的土地。倒是趙美華後來有隨著夫婿回到山西探親,「我先生的老家在芮城,小時候就住在窯洞裡,那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我們回去就住在上面加蓋的房子裡」,趙美華笑說,因為當地水源很珍貴,所以有所謂「一生只洗三次澡」的說法,即出生、結婚、死亡時各洗一次,但是隨著經濟發達,生活水平漸漸有了改善。

    趙美華無限感慨地表示,1949年初期,台灣的生活也很困頓,直到後來逐步有了起色,以致到現今豐衣足食的富裕生活,自飄洋過海來台,歷經七十一個年頭,在中國歷史上,如此長久的太平盛世,幾乎從無先例,所以和平無價,大家一定要珍惜當下,不可輕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