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護之母
文|楊雅穎
遷臺路線:四川成都—甘肅—四川成都—臺灣
有「航護之母」之稱,前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督導長胡慧林,也是民38(1949)年遷臺的二代子弟。七十九歲胡慧林回想起數次值勤中歷經的險難,她說「我從沒害怕過,因為我一心只想完成任務!」。民56(1967)年起,她帶領空中傷患後送分隊之航空護士團隊,往來於金門臺灣海空後送國軍傷患、民92(2003)年當臺灣發生SARS,她也在北榮參與抗SARS。至今退休十年了,看著臺灣這次嚴峻的疫情,再對應於她當年空中傷患後送的經驗,讓她更深信紮實的教育與齊備的支持條件,是決定任何時代能否安度難關的最重要因素。
57年胡慧林中尉執行臺金空中傷患後送任務留影
赴美受訓 整建空中傷患後送制度
民47(1958)年金門地區歷經了八二三炮戰,對峙期間,雙方互相訂立了「單打雙不打」的協定。當時金門醫療資源相當有限,諸多軍民經常受到對岸炮火轟擊,若受了重傷,只能等著後送到臺灣救治。胡慧林表示,早期傷患的後送,僅只能靠船隻載運,但船運受限於船期與潮汐,「往往一趟船行,要花上一兩天,若遇上漲退潮,還會有無法搶上灘,造成延誤就醫的遺憾,為此,居民和國軍非常焦慮。」胡慧林指出在還沒有航空護士駐防金門之前,金門軍民常有此擔憂,尤其一旦受傷的軍官士兵若無法即刻後送救治,便會耽誤軍兵返回前線防護守備,對國軍戰力將是一大威脅。因此空中後送傷患制度的建立更是攸關到國防安全。
已從國防醫學院畢業的胡慧林,就在民56(1967)年2月,以少尉軍階奉派至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城的空軍航太醫學校,完成航空護理的專業訓練;隨即又前往位於聖路易州全美空中傷患總部,進行飛機上的實務操練。25歲的胡慧林,獨自一人赴美,完成32周的課程及實務訓練,為她的護理專業打開一扇空中護理的新視窗。受訓過程讓她理解並身處其境,感受身體的生理,因機艙壓力影響會產生哪些生理變化?面對空中護送骨傷、燙傷……各種不同嚴重傷勢患者的處置,如何應對,這些她在受訓期間都一一學到處置方法。
民56(1967)年6月,胡慧林自美返台後,即刻奉派至屏東空軍第六聯隊第六醫務中隊空中傷患後送分隊,協助建立空中傷患後送的制度,及培育國軍航空護理專業人才。胡慧林作事明快、準確,隨即針對既有的後送制度優缺點進行檢視,並針對後送患者的檢傷、分類,那些傷患可空運、哪些要在24小時內、72小時內完成後送,她都擬定出一套具體且完善的作業系統。同時規劃出培訓的課程計畫及內容。甚至連制服、航空醫務胸章的設計都一併完成了。為了駐防女性航護人員的住宿問題,胡慧林笑說「我毛遂自薦去找金門野戰醫院的院長做安排。當時真的沒想太多,只想著怎麼幫大家找到最適合的住所。」萬事想得周全,目標導向的行動派作風,胡慧林很快地,在民57(1968)年開辦了第一期的空軍航空護士訓練班。
56年4月胡慧林獲美國空軍航空護士訓練班結訓證書,與校長 (左起) 、班主任、教育長合影
勇敢出任務 空中部隊護航
民57(1968)年,金門地區與對岸仍在緊張對峙。胡慧林開始帶領航護護士,進行空中傷患後送任務。她描述當時空中傷患後送的情景,「我們每出一趟任務都搭C119的飛機,飛過台灣海峽時,為了不讓對岸的雷達偵測到,我們都貼海飛到五百呎低度,低到大陸漁民都可以很清楚看到機身。C119是運輸機,運輸機上面沒有武裝配備,飛機倘若落海,絕對再起不來了;且萬一受敵機攻擊,也萬無回手的能力。所以每一趟任務執行,高空都有戰空部隊護航著我們,萬一有敵機侵犯的時候,他們會維護我們,每一趟飛行可以說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回首當年值勤,歷歷在目的情景,讓胡慧林再度熱血奔騰了起來,她說「當年我們在飛機上,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危險?我們只專注在照顧病患,一點都不會害怕,因為我們清楚國家給我們很好的保護。」國家第一,完成任務第一,這優先序位的認知,不只她是如此,「能夠出任務,有機會參與,大家都是很振奮,很熱血的」那一代的青春歲月是如此的激昂。
胡慧林帶領航空護士團隊,進駐金門野戰醫院宿舍,醫院中庭有個砲彈轟過的窟窿,雖是之前留下的痕跡,也顯見所受的威脅之大。問她見此情景,難道不會膽戰心驚?她說,「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一想到這麼多醫護人員,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自然就勇敢起來了。」
胡慧林是國防醫學院體系畢業生,她形容同學們,每位都很獨立自主,且人生觀正向積極。「愛民、愛國、愛家」對她們那一代青年,是想當然爾的最重要價值。
58年胡慧林獲選中華民國第四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童年的滋養 養就勇敢溫暖的人格
民58(1969)年,胡慧林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獲此殊榮,她感謝滋養她成長的師長和父母親。特別是父親的身教,讓她尤其感念。胡慧林的父親是飛行員,在松滬空戰中為了護全機身,迫降後受傷,導致從此無法再執行飛行任務,轉任地勤長官。
民38(1949)年,父親在四川成都安排國軍弟兄與家眷的撤臺任務,胡慧林說,父親把所有該徹離的人員安排妥當後,才讓家人搭上撤臺的飛機,「那已經是飛往臺灣的最後一架飛機了」。這往事,她也是聽父親的同事說起才得知,不誇言自己的功業,凡事以大局為重,自己擺在最後位。這是胡慧從小耳濡目染的珍貴教養。
我們問胡慧林,從小跟著父親在戰亂中遷移,逃難中會否留下陰影?她想了一會兒,倒帶回憶中的童年,她說「我沒有甚麼害怕的記憶,大概因為身邊一直有爸媽保護著,加上年紀小,還不懂事吧!」胡慧林就像許多遷臺二代的軍眷子女,從小隨著父親的駐防地點,四處遷徙,她在四川出生,之後遷到甘肅蘭州,一家五兄弟姊妹,對於蘭州生活印象深刻,她還記得,黃河裡的大水車如大畚箕般轉動,汩汩把水引進水道,灌進農田裡,夜裡在家中還可以聽得到水車轉動的聲音,冬天到了可以在冰凍的黃河水面上穿棉鞋溜冰玩,梨子若放窗邊,隔一夜凍過,挖冰梨吃的口感就像吃冰沙一樣清爽。關於遷徙的童年,她有這些點點滴滴的愉快情景。等到了臺灣,入住臺南市水交社眷村,她也很快樂,一天到晚和鄰居兄弟姊妹們串門子跳橡皮圈,跳格子,回憶充滿了甜蜜滋味。
也許正是自幼心靈上的富足,養就了胡慧林行事勇敢無畏且待人無比溫暖的人格特質。即使在臺灣此刻,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火延燒中,這位走過砲火威脅值勤航護,也歷經過抗SARS的資深護理督導,仍以不忘溫柔的提醒大家,「記得保持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透過電話或line彼此問候,嚴格遵守防疫,這難關,我們一定可以度過的」。
106年6月14日於空軍司令部慶祝航空護理建制50週年活動(左起:何邦立教授、胡慧林、前軍醫局局長吳怡昌中將、前空軍副督察長李大偉少將)
107年胡慧林應邀出席航空護理官52期結訓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