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每從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虧來
文|晏子萍
遷臺路線:廣東蕉嶺→海口→潮州→上海→舟山群島→臺灣高雄
1949年,淞滬戰役之後,上海淪陷,羅龍興隨著部隊撤退到舟山群島,長達一個星期的時間,因為沒有運補船隻,缺水缺糧,幸運的就存活下來,不幸的就成為大海的祭品,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命如芻狗,身世浮沉雨打萍,或生或死,沒有人敢預料!
耄耋之年的羅龍興,為我們述說往日因戰亂而轉徙離散的生活
顛沛流離 因戰亂四處遷徙
祖籍廣東省蕉嶺縣的羅龍興,1930年(民19)出生於江西,是家中的次子。父親羅霖秀長期在江西信豐經營養豬以及販賣糯米酒的生意,羅龍興出生時,「紅軍」(即共軍)已經開始作亂,父親為了兩兄弟的安全,叮囑母親盡速將他們帶回廣東老家,「我年底出生,農曆新年後即隨母返鄉,四歲時,父親過世,母親起初靠著父親留下的田產收租金來支撐家計,但是沒過幾年,佃農們都不再繳交租金,母親必須自己下田耕作來養育我們」。
抗戰期間,年長羅龍興十歲的哥哥隨著姨丈(涂思宗,時任青年軍團長)加入軍隊,母親則帶著羅龍興跟著舅舅(黃日勛,時任獨立工兵團第一團團長)的部隊顛沛流離,一路由廣西桂林逃到四川重慶,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廣東老家,也因為戰亂頻仍,飽嚐失學之苦,到了16歲才插班小學四年級,而後考入「晉元中學」就讀。
1947年(民36),共產黨佔領了羅龍興的家鄉,「每到黃昏,他們會先派一個人來通知我們要準備幾人份的晚餐,太陽下山後,就會到家裡來吃飯,因為他們隨身帶槍,我們也不得不從,但是,他們不但支付飯錢,而且毫不吝嗇,也會幫忙挑水、做些粗活,並且不斷地對我們洗腦,說國民黨就是『刮』民黨;只會剝削人民的財產」,因為羅龍興的長輩(姨丈、舅舅)都在國民黨的部隊中,且當時共產黨正在各地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村中民眾深知這就是共產黨的統戰伎倆,以收買民心,但是對方有武力,村人噤若寒蟬,不敢反抗。
當時,大陸沿海尚未全面赤化,與臺灣仍可通航,早期到臺灣發展的蕉嶺同鄉,曾經回大陸家鄉招募青年到臺灣擔任保警(如今日警察),但是母親不捨幼子遠赴他鄉,因此未予同意,豈料,到了1948年(民37),局勢愈來愈亂,加上羅龍興的姨丈、舅舅都是國軍高階軍官,羅龍興若留在家鄉必有危險,因此母親變賣家中耕牛,籌措旅費讓他盡快去海南島投靠在軍中的哥哥。
中途被抓兵 自此踏上軍旅
說到依親變成充軍,也是造化弄人,羅龍興原本預備坐船到汕頭,再轉往海南找大哥,但是錯過船期,必須再等半個月,於是決定先行返家,途經潮州檢查站,遇到阿兵哥盤查,「我表明是廣東人,阿兵哥卻以「『廣東人講客家話,你怎麼會講國語』為由,將我抓去充軍,送到團管區,當年我才十八歲」。
1949年(民38)一月一日,羅龍興被送往上海,成為上海江灣95師正規部隊的一員,在嘉定受訓三個月後,即被調遣加入上海保衛戰(松滬會戰),其後在增援浦東時,因班長負傷,身為副班長的羅龍興當下即升為代理班長。由於國軍不敵,節節敗退,只得撤守到舟山群島,期間曾經長達一個星期,因為沒有運補船隻,缺水缺糧,幸運的就存活下來,不幸的就成為大海的祭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命如芻狗,身世浮沉雨打萍,或生或死,沒有人敢預料!
在小島上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1950年(民39)五月,終於撤退到臺灣高雄。「我們抵達高雄港的時候,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親自為我們訓話,並且發給每人一包點心,內含麵包、香蕉以及甘蔗」,時隔超過七十年,對於羅龍興來說,依然歷歷在目。在高雄下船後,羅龍興即被送往臺南麻豆展開訓練,那個年代的軍中生活,既艱苦又克難,以至於後來因為喝汙水引發急性腎臟炎,在彰化田尾的療養院休養了一段時間。
克勤克儉 發揮硬頸精神
1954年(民43),大病初癒的羅龍興,日夜思念家人,於是在「青年戰士報」刊登尋人啟事,恰巧被哥哥的同事趙先生看到,因此讓兄弟倆人得以團聚,「我曾經兩度夢到母親指引方向,果不其然,哥哥當時的住址,就是在那個位置」,或許是老天疼憨人,歷經煙硝戰火,親人能聚首,可是亂世中的奇蹟。
「往年軍中生活極為艱苦,因此在哥哥的勸說下決定退伍,當時領了四百五十元的退伍金、兩套衣服、一床蚊帳、一張草蓆,還有一條棉被,就成為平
民百姓」,羅龍興表示,僅有初中學歷,沒有任何背景,他歷經水泥廠、織布工廠、染布廠,靠著雙手謀生,什麼粗活都做過。
後來經哥哥朋友的介紹,認識了同為客家人的黃春妹,四歲即為養女的黃春妹,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堅韌勤勞、質樸賢德,雖然有十五歲的差距,但是羅龍興每天一封信,長達三年不間斷,終於娶得美人歸。婚後兩人胼手胝足,同甘共苦,為了攢錢,凌晨送報、白天工作,黃春妹往往必須揹著孩子上工,忙碌勞累的生活相互扶持,走過坎坷歲月,子女現在也都成家立業,羅龍興與黃春妹依然是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的恩愛夫妻,早年羅龍興歷經顛沛流離,終於在千里外的臺灣覓得賢妻,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或許這就是百年修得的姻緣吧!
羅龍興(前排左一)、黃春妹(後立者)與哥哥(前排右一)、嫂嫂(後立者)合影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1988年(民77)兩岸開放探親,羅龍興迫不及待地就帶著太太與兩個女兒踏上回鄉之路,那一次的探親之旅,羅龍興見著了妹妹、舅舅,也祭拜了母親(父親的墳頭早已不見)。第二年再返鄉,羅龍興考慮自己與哥哥都在臺灣,就決定將母親的骨骸帶回來安奉在林口的家族墓園。「當時老家親人皆認為,我既已將母親的骨骸帶回台灣,就表示我不會再回去,但是我堅定地告訴他們,我一定會回來」!羅龍興回到台灣,與在台的羅氏宗親一起募款集資,1995年(民84),在廣東老家蓋了祠堂,以示對先人的追思與懷念,更希望能夠溯本思源,凝聚家族向心力。
羅龍興與黃春妹(前排右三、右二)在廣東蕉嶺家鄉與親友合影
在戰亂中來到臺灣,羅龍興的人生有如倒吃甘蔗,他與太太知福惜福,年輕時對於軍中同袍與朋友,不但介紹工作,也照顧他們的生活,老年後,亦幫助他們處理身後事,甚至曾經將一位往生袍澤的骨灰親自送回他在大陸的老家。俯身去做事,用心去做人,這是羅龍興夫婦多年來一直恪守的原則。
「1949年在上海受訓時,淡飯黃齏的軍糧往往吃不飽,同班弟兄劉金源因為離家時,在棉襖夾層中藏了一小塊金條,每隔一段時日,就會到銀樓截一角
變現,然後帶著羅龍興去飽餐一頓,後來因為軍隊整編,兩人就此失去聯絡」,黃春妹告訴我們,多年後,透過電視節目的「尋親報恩」單元,在嘉義大林找到劉金源,三十餘年後再相逢,年輕小伙子都已是耳順之齡,所謂「朋友情義深,兄弟照肝膽」,羅龍興表示,歷經患難能夠福禍與共,才是鐵打般的真兄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