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兌現的遺憾
文|張昱珍
遷臺路線:山東濰縣→青島→基隆→舟山群島→高雄→彰化→台中清水→苗栗後龍→台北→高雄黃埔新村
1948年(民37)國共內戰時期,當時17歲的劉茂之是流亡學生,因為謹記父親企盼他投身教育界,因此選擇加入國民黨青年軍,希望從軍之餘能有時間完成學業。無奈時局紛亂,報名隔天即被集結前往青島開始過著軍旅生活,也自此再也沒有機會見著父母親,兌現爸媽的期望「回鄉當名快樂的小學老師」,成了劉茂之最大的遺憾。
青年時期的劉茂之
家鄉破敗 從軍只為求得溫飽
1948年(民37)山東在經過八年對日抗戰,又寄以國共內戰交煎,已變得殘破不堪,剩下青島、濟南和濰縣,還在國軍手裡。當年17歲劉茂之,抱著父親的期望,來到城裡唸書,在亂世裡當起流亡學生。當時,國民黨青年軍在濰縣招生,很多學生迫於時局惡化和生活所逼報名從軍。劉茂之雖然清楚自己的志向,但生活實在困苦,只能先順應時局,「最起碼有飯吃」,劉茂之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名,反正海報上都寫了,一年半後復元可以再念書,而且是公費支持,這樣一來,父親也可以不用再這麼辛苦的供應讀書費用了,當時他是這樣打算。
民國37年劉茂之廣文中學的學生證
4月4日下午,劉茂之到城裡體檢後,回到報名處準備考試,但因為時間太晚,路上又戒嚴,無法返回學校,只好夜宿報名處。第二天破曉,天空中突然出現巨大聲響驚醒大家,招生處隨即召集大家,不論先來後到,有沒有參加考試,一律整隊到火車站,前往飛機場。
就這樣,大家魚貫的上了飛機,眼看著家鄉越來越遠,消失在雲後端。4月5日,到了青島,脫下母親縫製的衣服換上軍裝,劉茂之正式成了青年軍208師第9團的成員。
共軍步步進逼青島 生活拮据
劉茂之到了青島,想起沒給家人通知,便寫信回家,不料從軍後第三天,飛機停飛,國共展開了激烈戰鬥,苦戰12天,濰縣失守,信寄不出去,劉茂之只能冀望他路上遇到的同學,能希望他能及時幫忙轉告家人,自己已經從軍離開煙硝四起的濰縣,家人可以放心。
共軍對青島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生火煮飯都成了問題,城裡的樹都被砍光,老百姓只能到火車站挖煤渣,到沙灘上曬乾了拿回家生火。青島成了孤城。
辛苦守了一年的青島實在撐不住了,1949年(民38)5月30日,青年軍接到撤退的消息。當天晚上,大家都沒入睡,除了負責守護市區安全,心裡也想著,又將再一次遠離家鄉,而且是更無法預料的遠方…
民國38年劉茂之與砲班同學合影
移防舟山群島 戰地孤島仍不忘父母期盼
從青島撤退基隆沒多久,劉茂之所屬部隊接到命令換防舟山群島,當時的221師剛打完「登步島戰役」,舟山群島是高度警戒狀態,隨時都得防範兩軍短兵相接,以防近在咫尺的共軍來襲,還好軍隊陣地在山頭最高處,敵人的砲彈不是落在山前,就是落在山後,佔盡地利優勢,我軍可以有效射擊敵方陣營。
無奈,台灣到舟山群島的補給線太長,不論是戰備用品,還是補給食物都有困難,每日伙食除了米飯,幾乎沒有副食可吃,頂多就是老百姓賣不掉的海蜇皮便宜送給軍隊當菜配醬油吃,營養不良加上勞累露宿,好多人都病倒了。
那年,劉茂之20歲,夜深人靜的在戰地孤島上流下了眼淚,提醒自己,不可以忘記父母的期望。1950年(民39)5月15日,部隊奉命撤退舟山群島,劉茂之隨著軍隊在台灣各處過著移防訓練生活,一直到1956年(民45),調往步兵學校,生活才算安定下來。
來不及兌現給父親的願望 兒子來彌補
1967年(民56)劉茂之與交往了三年的太太結婚,從此安家在高雄,那年劉茂之37歲。「那時候總想著哪天可以回去啊」,劉茂之坦言,在金門炮戰之前,幾乎沒人想留在臺灣,未婚的同袍總盼望著反攻大陸,回家結婚生子,孝敬父母。「每年到了自己生日,或者父母生日,都會在日記上紀錄,寫一寫心裡舒服些」,他也不例外。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劉茂之才萌生在臺灣結婚的念頭。
劉茂之的結婚照
「回家最想看到父母」,劉茂之的爸媽走得早,開放探親前就相繼過世,由他來臺灣之後才出生的小妹一手照料,在家境最窮困的時候,送走爹娘,「妹妹說,媽媽走的時候,只用瓦片蓋住臉就埋了」,第一次探親,從未謀面的妹妹抱著劉茂之痛哭, 家裡窮困到連買棺材的本都沒有,也找不到墳,每次回去只能在大概的位置燒香祭拜。
劉茂之回憶,老家有兩副對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錦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那是父親最深切的盼望,希望劉茂之在家鄉當個快樂的小學老師…「父母對我的期望沒能實現。」如果當年從軍之後,還有機會與父母團聚,劉茂之最想跟父母說聲抱歉,他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沒當成老師,卻當了一輩子的兵;不過慶幸的是,他的三個兒子和媳婦,都擔任了教職。「父母應該可以試著安慰了」,劉茂之好想跟父母說,他始終沒有忘記他們的期望與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