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予他年說夢痕-回憶苦樂摻半的過往時光
文|晏子萍
家族遷臺路線:上海→杭州→廣州→臺灣基隆
從抗日、國共內戰到1949年(民38)隨國民政府軍隊來台灣,劉古珊親身經歷了十年的大小戰役,相隔四十年後,才得以再見到大陸的親人。在此之前,由於海峽兩岸斷了音訊,生死未卜,因此每逢年節,家鄉的姊姊也替他燒了紙錢,劉古珊笑稱:「所以我現在挺有錢的」!
遐齡九十有八的劉古珊,回憶往昔日軍的殘暴,依然激憤填膺
青春壯年 盡付煙硝戰火中
1923年(民12)生於江蘇阜寧的劉古珊,雖然已經高齡九十八歲,但是他的精神矍鑠、口條流利,而且記憶驚人,從出生於地主之家,到定居臺灣的曲折人生,劉古珊不疾不徐地為我們娓娓道來。「我的祖父是阜寧當地的大地主,所以祖宅有一百多甲,1938年(民27),日軍攻陷省城後不久,房舍即被他們放火給燒了,堂兄亦被日軍殺害,經過祝融肆虐,已無棲身之地,全家老少只得分頭逃難」,劉古珊將記憶拉回日軍侵華的年代,那是一個人命如芻狗,隨生隨長,隨長隨死的亂世,1940年(民29)未滿十七歲的劉古珊加入保安旅,投身抗日行列,沒多久即歸建正式國軍部隊。
1944年(民33)劉古珊參加了戰況慘烈的「河南會戰」(豫中會戰),這一場戰役硝雲彈雨、死傷無數,「當時日軍的砲彈打中我的手腕,一塊肉被削掉,滿身是血的我卻渾然不覺,直到同袍告知,我才驚覺自己負傷了,但是身為班長,我還是咬著牙,背負另一名受傷的小兵行走數公里,到達安全的地方」,劉古珊告訴我們,一路上他必須踩著日軍的屍體前進,可謂生死一瞬間,敵亡才有我存,之後他英勇的事蹟受到長官的讚揚,而這些記憶與傷疤仍然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與身上。
抗日之後接著國共內戰,無休無止的戰爭,一打就是十年,劉古珊表示:「那些年四處征戰,大江南北都跑遍了,無論是高山峻嶺、崎嶇小路,我都走過,當時武器匱乏,多數用得是大刀;沒有軍靴,穿得是草鞋,冬天更沒有禦寒的衣物,大家只能忍飢受凍」,1949(民38)劉古珊隨軍隊輾轉在臺灣基隆登岸,隨後派往鳳山,後來調至臺北直到退伍。
自學拳指書法 篆刻出神入化
能文能武的劉古珊,除了在戰場上有過人的勇氣,一手自創的「拳指書法」更是令人稱道。幼時在家鄉唸過私塾,寫得一手好字的劉古珊表示:「我們每天至少要寫兩個小時的毛筆字,唸古文詩詞也不可少,而且年少時記憶力特別好,熟讀兩三遍即可背誦,不失一字」,這些深植於心的書法文學素養,也是劉古珊開始「拳指書法」的墊腳石。
初到臺灣時,每逢年節就會看到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口都貼著充滿喜氣的春聯,有一回,長官請麾下的單身漢到家中共度新年,正巧長官家中沒有貼春聯,劉古珊躍躍欲試,想要大顯身手,但是文房四寶偏偏少了最重要的毛筆,大過年的,沒有店家開門,因此劉古珊靈機一動,用拳指代替毛筆,倒是寫得有模有樣,也因此開啟了他自學「拳指書法」與篆刻的契機,多年苦練下來,劉古珊鐵畫銀鉤、入木三分的功力,讓他博得各界的喝采。
1997年( 民86)劉古珊與軍中退役的一些書法同好,組成了「中華藝苑」,定期聚會,互相切磋學習,且曾多次於國內外舉辦聯展,備受好評。劉古珊最大的心願是計畫將自己的作品;不論是行書、楷書、草書、或是「拳指書法」集結成冊,傳給年輕世代,更希望大家能夠將「拳指書法」視為一種藝術,在臺灣生根、開枝散葉,繼續發揚光大。
劉古珊自學拳指書法 現場示範出神入化,
探親一解鄉愁 歲月留下風霜
回想初到臺灣孑然一身,每逢年節往往一個人在公園閒晃,打發時間,劉古珊後來有了自己的家人;住在眷村,也有了鄰人,大家互相照顧,關係非常緊密。對許多遷臺第一代來說,可謂是半生流離、半生牽掛,劉古珊在三十八年隨軍隊來臺前,僅與父親匆匆見了一面,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此兩岸開放之初,他即攜妻子返鄉探親,此時雙親早已離世,連墓地都找不著,三位兄長亦已往生,所幸與兩位姐姐團聚,也在家裡上香祭拜以表心意,其後劉古珊又返鄉探親數次,以慰多年思鄉之情。
海峽兩岸斷了音訊之後,劉古珊因工作關係一直未能與大陸家人聯繫,在生死未卜的情況下,逢年過節,姊姊亦替他燒了紙錢,劉古珊笑稱:「燒了幾十年了,所以我現在生活沒有問題,她們早就幫我準備好了!」後來姊弟終得以團聚,這也成了家族間笑中帶淚的插曲。
劉古珊(前排坐者右四)返鄉探親,與二姊(前排坐者右三)、家族親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