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故宮寶物,卻再也不見母親

01月 15, 2020 人物故事:索予明

 

 

1920年出生於湖北江陵的索予明,是當年押運第三批國寶來台的活見證。因為資歷深,在台北故宮,大家都尊稱他「索公」。幼年因為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10多歲時遇到中日八年抗戰,就隨著學校一起流亡到四川。大學就讀同濟大學機械工程系,因為需要打工,又會繪製機械圖,所以因緣際會下進入這時候國民政府教育部剛成立的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工作。

 

抗戰勝利之後,中央博物館籌備處準備復員,要將存放在四川李莊與樂山的文物運回南京,於是大學沒畢業的索予明就跟著這些文物到了南京。後來國民政府又要運送國寶到台灣,索予明成為押運第三批國寶的工作人員,在南京登上崑崙艦押運國寶。

 

索予明(中)與故宮同仁。

 

崑崙艦啟航之後,原本只要一個多星期的航程,卻開了24天才抵達基隆。船一直走走停停,出了長江口,一下停在舟山,一下又停靠福建馬尾修船。副艦長這才發覺不對勁,原來是艦長想要投奔共軍。那時候,這艘船只要往北開,就可以投共。而要到台灣,船就必須往南開。於是副艦長聯合幾個人把艦長綁起來,這才好不容易到了台灣基隆。

 

現在在台北故宮的「敬天格物」玉器常設展中展覽的「碧玉屏風」,原來是汪精衛要送給日本天皇的禮物,因為價值連城,所以那時儘管崑崙艦已經塞滿沒地方放了,碧玉屏風還是給硬塞進了崑崙艦。故宮的馮明珠前院長就打趣的說索公當時在船上一定是睡在這個碧玉屏風上面。

 

崑崙艦上不僅有押送文物的人員,還有許多跟著一起來的軍眷。所以原來跟著崑崙艦來台的文物應該要有2,000箱,結果只上了1,248箱。作為國寶文物的押送人員,他們與文物是不能分離的,人到了哪裡,這些裝國寶文物的箱子就要到哪裡。所以到台灣之後,大家一個人扛一個箱子,靠著人力搬運國寶,一直搬到台中霧峰一個叫北溝村(現改名吉峰里)的地方,在那邊開鑿了山洞才能落腳。不過大家還是要看守著國寶文物,那時候文物都放在箱子裡面,箱子不打開,索予明他們就守著箱子。一直到1965年,台北故宮開幕了,索予明他們才又將國寶搬到台北來。

 

索予明母親的離別信物─藍色背心。

索予明母親的離別信物─硬幣。

 

當年索予明就是為了要奉養從小相依為命的母親,才進入中央博物館工作。雖然有了一份工作,讓他可以幫母親分擔經濟問題,但也正也是因為這份工作,他必須隨著國寶去到南京、來到台灣。在來台灣之前,原以為只是離開一陣子,很快又可以回到母親身邊,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母親特別給他一件藍色的背心,以及一些袁大頭、孫大頭的硬幣傍身零用。卻沒有想到,背心與硬幣成為母親最後親手給他的物件,與母親說了一聲再見,就再也無法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