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臺歷史讀書室】《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臺灣的經濟近年來讓大多數人感到憂心,1990年代之後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可以說是和日本類似陷入「失落的二十年」。那在這之前的經濟奇蹟,以及1990年代隨著政治與經濟制度的自由化後造成的經濟轉型導致的發展,這中間的過程是如何而成,就是2017年中研院社會所李宗榮、林宗弘等經濟社會學家所關注並且想要解答的。本書主要分成四個部分與若干論文議題,分別探討關於經濟奇蹟與轉型的比較、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發展、產業升級的進展、以及最後關注中國效應。
在經濟轉型的比較,能夠以1990年代政治與經濟自由化作為一個前後時代的分水嶺,差異的不同可以整理成一個表格來一目了然。
|
1990以前 |
1990以後 |
產業政策 |
官僚主導,國營企業控制上游產業與金融,保護本地市場,設立加工出口區和科學園區 |
國營企業民營化,市場解除管制,民營企業為產業主導者 |
市場網絡 |
公部門主導的寡佔市場,由戰後新興臺灣企業家與外省資本家為核心 |
公營企業主導不再,以大型家族財團為市場主導力量 |
政商關係 |
透過有限地方選舉與恩庇侍從體證建立起政府強勢主導發展的權力關係 |
權力關係靠向資本財團的利益與政治人物結合,加上中國因素,在中國大陸形成新的政商網絡 |
技術創新 |
技術來自模仿與逆向工程,研發投入有限,國家主導投資發展研發單位 |
國家從主導技術研發,轉型成創建投資與平臺交流方式,導入私人資金與創新研發團隊 |
能夠看到所謂的經濟奇蹟時期,是政府官僚高度介入發展的,有的產業相當成功,例如結合海外學者與工程師的半導體產業,但也有發展不順的,例如汽車產業,總結經濟的成長發展,與跨國技術和在地的創新網路協調密不可分。
在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議題上,臺灣的經濟發展常常提到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的火車頭,確實中小企業在臺灣的出口外銷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並且中小家庭企業中女性夫妻夥伴關係,讓臺灣職場上女性地位不像日本或韓國的狀況出現許多的歧視與成見。另一方面臺灣其實不是沒有大型企業,例如大型國有企業在1970年代掌握了絕對的產業鏈高處,中國鋼鐵公司和中國石油公司分別在鋼鐵與石化產業上成為產業的核心。此外進入中國投資後,臺灣許多代工廠的規模其實不容小覷,形成龐大的規模經濟,最著名的例證就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
在產業升級的部分,可以觀察到臺灣的產業升級,與日本和美國的技術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透過代工與相關技術人員的來臺指導,臺灣的產業逐步成長,但是另一方面,臺灣的技術人員目前也面臨到日本的技術浪人同樣的境界,日本技術浪人是來到臺灣,而臺灣的技術人員是前往中國大陸。
在中國效應上,許多臺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發展,甚至可以說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始於廣東的經濟特區模式,而廣東模式的建立,仰賴於諸多臺商的投資和互動。發展上,臺商與中共的政要,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省市縣政府形成新的政商關係網絡。但由於工廠體制、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等等,導致在沿海地區設廠的成本增加,因此許多臺商開始有內遷的趨勢,但是內遷後不同的地域社會模式,是需要再磨合去適應的。最後則是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大陸是臺商國際化的一步,還是是起點也是終點,像日本的汽車產業雖然在中國與東南亞設廠組裝,但是關鍵的精密工具機械仍然在日本國內蓬勃發展而沒有造成產業的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