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巡航上海
見證兩岸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記憶
兩岸的故事在我家!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合辦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溯源大時代縱深、守護遷台歷史,用實物、圖文、聲像珍藏一個個我家的兩岸故事,10月9日下午2點滿載動人的傳家篇章駛向上海,于閔行區寶龍藝術中心盛大開展。對許多遷台長輩來說,上海是人生的關鍵口岸,當年他們在上海碼頭啟航,告別家鄉、跨越海峽,踏上新的土地開啟人生下半場。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上海市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文輝、上海市台辦王立新副主任、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知名策展人陸蓉之、2012感動中國人物高秉涵律師、知名媒體人郭冠英、黃智賢皆親蒞展場,見證大時代的遷徙歷史。
貴賓至【我家的兩岸故事】上海展場參觀。
知名策展人陸蓉之老師與親表妹郁正曄擔任開幕表演嘉賓,以國語及吳儂軟語朗讀詩壇祭酒餘光中的懷鄉詩作”鄉愁”和”鄉愁四韻。
從兩岸還隔絕階段就贊助制播《八千里路雲和月》,到近年推動「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畫,臺灣民間組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期許能在有限人生做無限的事情,全力搶救70年來的兩岸歷史記憶,從人物影音記錄到家族紀念物,都計劃性地搜集典藏,並規劃未來在揚州建立典藏基地作為常態展示空間。沈董事長于開幕致詞時表示,遷台長者凋零,年輕一輩對於過去已不再有記憶,散落的日記、書信、照片,卻都是可觀的歷史縮影,兩岸雖分治多年,但經歷的苦難相近,透過巡迴展覽有助於兩岸同胞瞭解那個年代的生離死別跟孝道的重要性,更希望有朝一日基金會在大陸也能成立公益組織,以利各項籌備作業,廣納社會資源,讓”遷台歷史記憶庫”能長遠執行,達成紀錄歷史、保存文化之浩大工程,並且能夠加速度落實。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先生致詞。
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于致詞時表示,上海這座城市,承載兩岸歷史共同記憶,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肩負重要歷史使命,兩岸人民曾經在上海,輾轉於兩岸歷史進程的流離,七十年歲月過去,是一個回顧歷史的重要時刻、也是一個啟示未來的時刻,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值此之際,啟動建立「遷台歷史記憶庫」,深入兩岸民間調研,遍訪遷台歷史見證人,這項宏偉的計畫悉心呈現出大時代小人物的真實故事,還原勾勒一頁頁遷台歷史的流變脈動,觸動人心,令人鼓舞,感謝每一位誠意奉獻自家故事的兩岸親人,更期待未來共同書寫新的歷史記憶。
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致詞。
開幕式並啟動「投寄墨寶情系兩岸」儀式,回望兩岸70年歷程,從阻絕到開放、從開放到融合,淺淺的一灣海峽曾經無法直接通郵,一封封家書找不到回家的路,主辦單位邀請儀式嘉賓,將飽含思念的墨寶擲寄時光郵筒,以此投寄給兩岸的過去,也投寄給兩岸的未來,牽繫兩岸情感連結。嘉賓手上的墨寶分別由上海陸儼少藝術院副院長陸亨及前臺北美術館館長黃光男創作,以知名撰稿人詹德茂為「遷台歷史記憶庫」撰寫的文字作品為本,揮毫書寫大時代,筆墨縱橫之間,勾勒遷台歷史人物七十年來由故土漂蕩到斯土的變遷感懷,將人與土地的動人故事蘊藉丹青。
開幕式啟動「投寄墨寶情系兩岸」儀式,嘉賓展示墨寶。
嘉賓將飽含思念的墨寶擲寄時光郵筒
為擴大吸引民眾參與,展覽與新媒體藝術共構,追根溯源不同身份的人物故事及遷台路徑,吸引不同世代近距離接觸歷史精髓。隨遺族學校遷台的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1949年畫作〈媽媽,您在哪裡〉,首次導入數字互動科技,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在場與畫中人展開第一類接觸,為想媽媽的畫中小兒拭去時代的眼淚;眷村是兩岸文化的大熔爐,影響臺灣近半世紀,展場也複刻臺灣眷村互動情境區,讓民眾瞭解臺灣眷村在大時代構成的歷史紋理,親身體會臺灣眷村的獨特美好氛圍;故人雖遠聲猶在,展覽將百感交集的人物故事設計成回憶場片,透過感應裝置,即可聆聽時代的記憶,知名策展人陸蓉之親自向來賓演示父親陸永明的互動故事,1945年,陸永明來台接收與恢復臺灣電力工程,重新點亮全島燈火。陸蓉之於會後特別呼籲歷史保存的重要性,兩岸特別是年輕一代要守護珍貴歷史記憶,勿讓青史盡成雲煙。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在場與畫中人展開第一類接觸,為想媽媽的畫中小兒拭去時代的眼淚。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精選遷台人物及其後代的口述影音,輔以珍貴時代文物,打造「漂移時光」、「遷台映射」、「落地成家」、「我的傳家寶」四大展區,藉原貌典藏每一段遷台長者及其家屬親友的珍貴記憶,分享兩岸的傳家篇章。上海展期9日至18日,下一站10/14~10/27於臺北四四南村,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福州場,希望以巡展活動增進兩岸對於珍貴歷史記憶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