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親後土親 以愛揉合三代

11月 29, 2019 人物故事:陳映亨

家族遷臺路線:河北深縣-四川-南京-廣州-高雄

 

根據父親回憶,爺爺年輕帥得像貓王,晚年瞳孔依舊是藍色的。爺爺超群的駕駛技術,笨重的軍用卡也得服服貼貼,在今天肯定是川東的「藤原拓海」。融合,為現代政治上的顯學,不願忘本的陳映亨也親身實踐。2019年5月踏上尋根之路,他先取台灣爺爺墳頭一抔土,與家鄉曾祖父墳頭的土融合,輕輕一句:「我帶爺爺回來看您了!」道盡對人親後土親之愛戀。

 

 

無緣的黃埔軍校

 

「身為中國人,我必須站出來。」陳映亨爺爺當年僅16歲,愛國心在「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徹底解放,執意投考黃埔軍校。在北大執教的曾養祖父,視爺爺如己出,非常疼愛,捨不得兒子未來即將涉險犯難,只能將父愛化為一張開往廣州的車票。考試當天,一同應考的同鄉忘記叫早,爺爺含恨無法應考。從戎之心依舊熾熱,逕赴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錙重之事。畢業後投入抗日戰爭,開軍用卡車深入險境,搶運人員物資。

 

在很難的蜀道 與追求自我的奶奶邂逅

 

陳映亨爺爺奶奶

 

奶奶雖然是命不由己的養女,但為追求安穩生活與情愛自主,不惜掙脫一切,從家鄉武漢偷跑到四川,趕巧遇上爺爺的運補車隊。一路上試探與確認,奶奶似乎在副駕駛座找到未來。1948年爺爺難得脫下軍服,換上西裝,奶奶抱著甫出生的大姑媽,在南京最時尚的相館中拍下結婚照。

 

當年爺爺技術精湛,操駕顢頇笨重的軍卡,在「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山間蹀躞行進,險象環生。奶奶曾不只一次見過前車滿載官兵,不幸墜落萬丈山壑的最後身影。時局緊迫,爺爺與奶奶達成共識,先分別到南方避難,後在廣州會合。兵荒馬亂,饑饉或武器,未必取人性命,有時「選擇」才是;奶奶曾看見南下廣州的列車上,無端被推下去的人;還看見前往高雄的船舷邊,亟欲攀爬上船的人,仍緊握被硬生生切斷的纜繩。時光若能倒轉,這些人有誰不想重選呢?

 

尋根契機

 

1949年陳映亨爺爺隨部隊轉進,落腳南港福德宮附近眷舍。八個孩子接力出世後,空間更窄仄到令人喘不過氣。中尉薪餉微薄,加上爺爺喜交際,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奶奶不辭路遠,將孩子們帶到萬華聖女小德蘭堂受洗,為的是換取物資、勉強度日。當年教育漸成為階級流動的敲門磚,在眷舍昏暗光線下,姑姑叔叔無不惕勵苦讀,因此都罹患高度近視。

 

爺爺思鄉之虞,提及老家宅第如何寬敞、白桃是如何香甜,陳映亨當時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最近深感遷台後族譜散佚,悵惘之餘,又在網路地圖上遍尋不著河北深縣陳家村的老家,,才開啟計畫尋根之念頭。「生前爺爺不是沒回去過,如今翻天覆地,什麼都變了,你還回去做啥?」 姑姑們不解,卻也沒阻攔;「那裏有我們的根。」陳映亨心中默念。

 

找回失去的字輩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父子版

 

2019年清明節掃墓,陳映亨在爺爺墳頭上輕聲說:「帶您回老家去。」並小心翼翼在墳塚取一抔土,放入小罈中。5月回老家祭祖時,在曾祖父墳頭刨了土,「我帶爺爺回來看您了,曾爺爺。」並以罈中的土交換,當土填平瞬間,心頭湧起一陣暖流,似乎有什麼也被撫平了。

 

陳映亨重新修纂五世祖譜,也是此行一大收穫。老家市集找不到白桃,打聽之下,才知都變成罐頭出口賺外匯了。陳映亨不免失望,但另一方面農民因農產加值後通路拓展,大幅改善生活條件,乾脆拎一箱白桃罐頭返台。拍攝當天,工作團隊還見到最後一罐白桃罐頭,靜靜守在放著爺爺、奶奶、與曾奶奶照片的櫃子前。

 

孺慕之情 盡在一櫃

 

守護奶奶的中國獅

 

以溫潤實木打造的陳設櫃,外表平凡,裝滿對親人故土的眷戀。每當往返各地,陳映亨不忘充實內容,手工繡製的中國小獅來自北京,模樣憨拙可愛,期盼在老人家跟前添熱鬧。在義大利旅行途中,他發現一尊眼熟的聖母像,夜裡會發光,竟與幼年時奶奶供奉的十分神似。既驚又喜,遂請回台,放在櫃中來守護奶奶。陳映亨說,長久孺慕情懷,在溯源後更形圓滿,方覺能放下才是安心。


來自故鄉的水

 

櫃中置有一玻璃瓶,顯得與擺設格格不入,瓶內是老家拿回來的井水,想與櫃中的長輩們分享。奇妙的是已放置數月,仍保持原有的清明澄澈,恰與此時陳映亨眼中淚光,相映交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