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沒了,家人還在就夠了!
遷臺路線:上海→舟山群島→寧波→台灣
帶著滿心期待返鄉,印象中的老家轉幾段山路,就在山坡上;如今山路鋪了柏油,磚瓦老房已成高樓大廈,老家沒了。一見大哥,兩人緊緊相擁,二、三十年獨自走過的心酸,只為了再與家人相聚的這一刻,王翼雄激動地掉下男兒淚,家人還在就足夠了。收拾感傷,家人們相聚體貼的不提生離死別與文革時期,王翼雄:「我們好聊好散,提那些弄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何苦。」
王翼雄,1929年生於舟山群島。父親王燕元在上海杜月笙手下做事,因此一家人常往返上海與舟山群島,除了因為父親工作搬遷外,日軍攻打也常讓王家人兩處奔波,王翼雄在上海就讀新式學堂,日本人攻打到上海,母親就帶他回舟山群島,日本人後來攻打舟山群島,他們就再往上海跑,常常來回折騰,書也沒能好好唸。
1949年,2084青年軍從北方撤退到唐山,青年軍營排長以下都是自願和軍隊撤退到南方的學生,軍隊到了浙江人力還是不足,下令徵求壯丁,按規定只要年齡合格了,每戶人家三丁(兒子)要抽一個當兵。當時王翼雄的二哥剛結婚,大哥在上海,家裡很窮,如要找別人頂替也得花錢補貼對方,王翼雄剛滿二十歲年齡合格,因此家裡就決定讓他去從軍,父母就算捨不得也別無他法,王翼雄就此加入青年軍:「我在家裡也沒事,我去也不怕,我不知道當兵是什麼,那時還懵懵懂懂的,就這樣來到了寧波。」
青年軍徽章(前)與陸軍文書上士徽章(後)
1950年,王翼雄隨部隊搭登陸艇,從舟山群島遷移到臺灣;船上兵、民混雜,船走了兩、三天,在高雄碼頭登陸,接著在高雄受訓後換防。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王翼雄調至前線支援,三年後回台灣大溪。1961年,台灣開放徵兵,有新血能夠替換,軍隊就希望把老兵換下來,王翼雄就趁此退伍,拿到微薄的退伍金新臺幣980元,王翼雄感嘆折合當時物價,僅靠這筆退休金過日子非常辛苦。
退伍時王翼雄面臨人生叉路,一條路是等待政府就業輔導釋出職缺,另一條路則指向茫茫未知,自食其力,王翼雄感嘆人生只是一念之差:「那時候我們傻里傻氣的,認為輔導就業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就下定決心要自謀生路,想說還年輕嘛!結果想錯了一步,後來他們在輔導處都有好的位子。」為了生活,王翼雄開始打工幹起體力活,綁砂石、拖拉砂石,別人不願意做的苦差事沒有怨言的苦幹實幹:「我沒有辦法啊!」之後到各大飯店辛苦工作,直至退休。
到台灣後王翼雄試著和老家聯絡,寫信到舅舅家請表兄弟代問候家人,也打探家人去向,表兄回信後得知父母已逝,大哥仍在上海,二哥在貴州,王翼雄旋即啟程赴大陸探親。帶著滿心期待返鄉,印象中的老家轉幾段山路,就在山坡上;如今山路鋪了柏油,磚瓦老房已成高樓大廈,老家沒了。一見大哥,兩人緊緊相擁,二、三十年獨自走過的心酸,只為了再與家人相聚的這一刻,王翼雄激動地掉下男兒淚,家人還在就足夠了。收拾感傷,家人們相聚體貼的不提生離死別與文革時期,王翼雄:「我們好聊好散,提那些弄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何苦。」王翼雄陸續返鄉四次,大哥、二哥相繼離世,王翼雄出錢為二哥二嫂和母親修墓,讓一家人在天上團聚。現已高齡90歲,與後輩們少聯繫也不方便再回去了,王翼雄:「去了找不到人,連房子也找不到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