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文物】-皮鎖麟捐贈文物修復紀錄
新增日期:2023-05-09
各位遷臺粉絲們想必都是資深文史愛好者!不曉得大家會不會跟遷編有一樣的老物保存困擾呢?例如家中珍藏多年的相片因為受潮沾黏,又或是絕版老書的褐斑、釘書針生鏽等,這些難以避免的歲月痕跡每次都讓遷編看得好心痛!所以這次遷編特地請教了負責文物典藏的同事分享文物到底該如何保存和維護呢?
遷台歷史記憶庫日常的典藏品保存維護工作大致分為「預防性保存」與「干預性保護」,就像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預防性保存也是典藏同事們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台灣的濕熱氣候,保持典藏庫房的恆溫恆濕就是一大挑戰!如果說「預防性保存」像日常保養,「干預性保護」就類似生病了需要請醫師治療。當發現文物有劣化問題時,典藏同事們就會開始對文物進行「問診」,首先要對文物的現況進行檢視紀錄,並詳細用文字和圖像描述紀錄「病歷」。接著依此提出修護建議或計劃,視情況評估是否需要轉院治療:委託外部專業文物修復單位處理。
例如,上週舊物絮語介紹的皮振興先生相關文物,在入藏時就遇到一項棘手難題:許多文件及相片都黏貼在底紙上。其實這是常見的剪報或文件整理方法,但考量未來文物的研究與展示,紙張黏貼可能會導致資訊閱讀和保存不易。經過典藏同仁評估,決定委託文物修復工作室協助進行更精密的檢測與除膠修復,過程中修復師也協助淡化了文件上的陳年水漬痕跡,讓閱讀性和觀賞性也一併提升!(遷編覺得好像開刀後的淡斑淡疤修復啊!)
這次分享了遷台文物保存與修復過程,大家還有沒有對記憶庫的其他工作感到好奇呢?歡迎寫下你想了解的遷臺團隊工作花絮,遷編一有機會就會請同事們向大家分享喔!
圖一:典藏人員檢視並記錄文物劣化狀況
圖二:修復師依據紙張保存現狀,評估需增加頂條毛邊加強結構
修復前
修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