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分享】媽媽的口味

新增日期:2019-04-03

姚浙生

遷臺二代,祖籍江蘇東海。曾任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首任秘書長等職,致力兩岸交流、文物維護等項目活動。

媽媽的口味  

1948年下半年,蘇北老家已經有些不安寧了,鄉下時有土共出沒,10月份,母親決定帶著我還有兩個姊姊及一個表哥,一共四個小孩,從江蘇海州(現在的連雲港市)輾轉來到台灣,跟在鳳山陸軍新兵訓練司令部任職的父親團聚,來的時候我還抱在手上。

 

姚浙生父親。

到了1949年中,父親因為割捨不下在無錫新娶的姨太太,加上跟新的長官處不來,工作上不順利,因此申請退役,卸下了軍職。藉口到上海批一點貨來台灣銷售,希望能夠兩頭兼顧。但沒想到整個局勢變化的非常快,才去大陸沒多久,上海就失陷了。父親梭巡躊躇,下不了決心,於是一再錯失了重回台灣的機會。

 

母親來台灣的時候,並沒有久住的打算,家裡的一點錢,大部份也都讓父親帶到大陸去了。母親不識字,小的時候,曾經裹過小腳,以後又再放開來,就是俗稱的「解放腳」,因此走路不是太方便,當時的台灣風雨飄搖,民生凋蔽,一個婦道人家,獨自帶著四個孩子,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想要生活下去,實在不容易。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母親會做布鞋,當時台灣南部穿皮鞋的人很少,本省人穿木屐,外省人年紀大的就穿布鞋,小孩子則不分省籍一律打赤腳。母親專門替鞋店做鞋底,按件計酬,但是工資很低。印象中,母親整天都在做鞋底,沒有停過,竟常我半夜醒來,都還看到她坐在燈底下逢鞋底。母親大約幾個月繳一次貨,用大布巾把成品綑成一大包,背在身上,不論冬天或夏天到了地頭,都是一身大汗,衣衫盡濕。

 

姚浙生全家福。

但是家裡仍然很窮,常常沒有錢買菜,沒有菜的時候,就到牆邊拔一點野菜,紫紅色的,洗一洗,用開水燙一下,半點醬油當菜吃,或者直接用豬油、醬油拌飯吃。姐姐、表哥們吃完早飯去上學,通常是沒有便當可以帶的,有便當他們也不願意帶,因為只有飯沒有菜,在同學面前覺得太丟臉了。

 

母親不管到哪裡都會帶著我,牽著我的小手。母親外出到市場補貨時,我看到零食嘴饞,看到那個也想吃,看到這個也想吃,母親總說:「這有什麼好吃的?走走走。」記憶中好像沒有答應我買過任何零食。當時我非常失望,也很埋怨,為什麼我們母子間口味差那麼多?我喜歡吃的母親都說不好吃,而母親喜歡吃的,沒有依樣是我喜歡的。

 

到了我四十歲那年,母親已經過世多年了,無意間我又想到這些塵封往事。忽然領悟到,我跟母親的口味其實沒有差那麼多,當年媽媽選擇的都是必須的、便宜的、耐吃的、不會壞的。而這些哪裡會是媽媽真心喜愛的呢?只是迫於環境沒有辦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