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分享】感恩與回饋

新增日期:2019-03-21

 胡敏越 牧師 (胡璉 嫡孫)

遷臺三代,祖籍陝西華縣。因受到祖父胡璉將軍影響,人生必須以服務為目的而不是做官,三十五歲離開職場立志成為全職的傳道人。現為牧師,並為胡璉故居籌備處主任。

胡敏越與祖父胡璉將軍。

感恩與回饋

 

    我的名字是祖父胡璉將軍派赴駐越南任中華民國大使前夕所命名的,取之於「敏捷」、「卓越」、「超越」。就祖父來看,我是遷台第三代;但從父母親來看,我則是第二代。我的祖父打從陝西渭南老家出來投考黃埔軍校後,就再也未能返回家鄉。民國六十六年端午節中午飯後,(那年我滿十二歲,)他囑咐我到其書房取兩張「伯玉用箋」並一支鋼筆。他在第一張紙上勾畫出陝西華縣老家的位置圖,囑咐我們兒孫輩:胡家的第三代,有一日定可以回到老家。第二張紙上,祖父則用筆寫出「雙堆集」三個字,隨之又畫出三個圓圈。回憶民國三十九年的那一場在徐蚌會戰的情況。孰料,翌日晚上祖父心臟突發離世。那是民國六十六年的六月二十二日。

 

    祖母是江西贛南米商的大千金:曾廣瑜,十八歲嫁給當年二十七歲的少將團長胡璉。一年後,我的父親胡之光則出生於南昌,那年是民國二十三年。我的外祖父楊錦昱跟祖父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同學,但是際遇大不相同。外祖父黃埔軍校畢業後返回故鄉武漢,擔任武昌市的市長。而外祖母劉靜君女士,不僅為市長夫人同時亦具有國大代表的雙重身分。外祖父母帶著么女千金,在國軍撤守後透過友人輾轉由澳門、香港待了二、三年才來到台灣。

 

  胡璉將軍。

    是因為戰亂把這四個家族結合一塊。融合了中國陝南、武漢、贛南三地,跨越到台灣海峽在福爾摩沙這個島嶼,產生出我們四、五年級生的戰後這一代。1949年對胡家是轉戰;對楊家則是逃離。無論如何,兒時的我們聽到的是湖北話、四川話、江西話,以及陝西話。自幼習慣這樣的南腔北調,也享受到各省的美食佳餚。年歲漸長,就學年齡時祖父家訓甚嚴。不許父母親把孩子送到美國做小留學生;男孩必須服完兵役才能出國留學;人生必須以服務為目的而不是做官。

 

    這樣的庭訓影響我的人生職業,留學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後返台工作,三十五歲離開職場立志成為全職的傳道人,甘心樂意做基督教會的牧者。成為謙卑服務人的奴僕,卻也是一種回饋與感恩。感恩在民國三十二年國軍與日軍的石牌會戰,上帝聽了胡璉將軍保家衛國的誓辭,讓他守住了中國大片河山。回饋上帝無數次地保守胡璉將軍的性命,讓他在戰爭中出生入死,才能讓我們後裔在台灣這土地上繼續延續先祖所遺留的精神。